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高考指挥棒下,语文教育何处去(2)

2013-05-21 19:12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高考作文该怎样出题?

  高考语文改革,首先要改变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问题。只要拉开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缩小,增加高分比重,就能抑制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

  当下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一些中学甚至要求语文课给英语、数学“让路”。温儒敏认为的确存在语文课被挤压的现象。因为语文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要靠长期大量读书和写作,不断积累,才能总体上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短平快”其他学科也许行得通,突击复习一二个月,考分就可能明显提升。但语文特别是作文很难靠突击复习来提分。因此语文课显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很多师生误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对语文学习造成很大的妨碍。

  另外,温儒敏认为,目前高考的作文阅卷评分也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助长了急功近利的趋势。

  温儒敏介绍,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评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据北京、福建等多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卷占75%~80%,一等卷占8%~10%,35分以下的三、四等卷不到20%。“趋中率”畸高,得高分者凤毛麟角,而马虎应对就40分上下,这也导致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风气。

  所以他这几年一直呼吁高考语文要改革,首先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问题。只要拉开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缩小,增加高分比重,就能抑制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高考和中考的命题等方面也要改革,抑制“套式作文”和“文艺腔”,抑制读死书和题海战术现象。高考这根“指挥棒”其实是可以朝着正面去指挥的。

  “大学语文”有必要学吗?

  “大学语文”的出发点应是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目前许多大学生人文素养差,甚至基本的读写能力都不过关,为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大学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推进通识教育。

  对于这一趋向,温儒敏认为,大学能重视语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改变学生人文素养差和语文能力低下的现状,必须从小学、中学抓起,中小学没有做好,到大学就麻烦了,补课都来不及。所以他赞成高校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不是为了“补课”,不能上成“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的课时少,不是必修课,功能有限,其出发点应是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简而言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就是激发阅读兴趣。把激发读书兴趣和提升“语文素养”放在首位,力争在较高的层次上(相对高中而言),让同学们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进而养成高品位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