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创新思路,走出高职招生逆境(2)

2013-04-09 09:50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专业设置“追热风”、“趋同化”

  由于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和内在调节机制的拉动,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办学间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必须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市场的状况无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行为,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导向。这种导向又会直接地反映在考生的意愿上,最终成为学校必须顺应考生的意愿来招生和办学。这种现象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当“金融”、“会计”、“建筑”等专业备受考生追求、成为“热门专业”时,高职院校便一拥而上,纷纷都来开设这些专业,就连艺术类院校、信息类院校、交通类院校也不甘“空缺”;据2012年招生计划统计,福建省54所高职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并招生的有36所,金融专业的有11所,土建类专业的有24所。另据统计,2011年全省电子类高职院校中建筑专业规模已占34.7%,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建筑类专业规模占23.3%,而软件类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规模占22.2%,信息类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规模占23.7%。而当一些专业由“热”转“冷”时,所有学校也会不约而同地缩减或取消这些专业。这就形成了一种“一哄而起”、“一哄而落”的趋势,原本应有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坚守,假如哪一所高职院校只死守着自身的特色专业和传统专业,很可能再无优势可言,反而会导致规模受限,无法做大,也无法做强,乃至产生办学困难甚至发生危机。比如,据福州晚报2012年9月6日报道,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被誉为“淑女名媛”摇篮的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因为生源紧张,今年已“破戒”招收170名男生,约占新生人数的10%,由此引发了“学校的特色还存在吗”的疑虑。

  整合资源多种形式合作办学

  学校可以从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利弊,以有利于学校生存和发展为前提,寻求校际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通过适当的资源整合,达到互利双赢的理想化目标。比如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已试行与黎明职业大学合作,由黎明职业大学安排7个专业招生后放在该院联合培养,就是一种新型的招生与办学模式。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