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异地高考政策陆续出台之后,教育部锁定高考改革的下一个目标——自主招生。
教育部近日召开了一场名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包括北大、清华、南开、中国地质大学在内的90所试点高校的相关负责人都参加了是次会议。
此前,教育部于4月1日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位一体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
中国部分高校自2003年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迄今已有10年。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去年试点院校已达90所,实际录取考生10.7万人。然而轰轰烈烈的高校“自主招生”背后,也隐忧渐显。
“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出席上述会议的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坦言。而据本报记者了解,杜本人也是教育部内牵头高考改革方案设计的主要负责人。
据参加会议的教育部人士透露,针对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正在酝酿建立由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选拔人才方式。目前部里正组织人调查研究“三位一体”的选拔方式,“今年一定会出台一个进一步规范自主招生行为的意见”。
沦为“小高考”?
“自主招生实行了一段时间,好处很明显,给一些有特点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门,尤其是那些‘偏才’、‘怪才’,不过也给学生们造成了额外的负担。”华东地区一所知名中学的分管招生的副校长表示。他所在的学校是当地的百年名校,也被列入北大、清华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名单。
据他介绍,往年高校自主招生阶段多安排在2、3月份,有意报考的学生们往往从春节前就考试准备,上网查往年试题,找考上学校的师兄师姐打听,“什么办法都试出来了,打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一般是这样的流程:高校或者高校联盟(“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组织笔试、面试。成绩合格者,还必须参加当年的高考,在高考录取时获得一定分数的优惠。
“招生对象,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谈及这项改革的初衷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
然而,近年来,随着自主招生逐渐铺开,却逐渐演变为提前进行的一次高考。以北京大学此前执行的自主招生为例,其笔试科目均为五门,理科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文科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每门课程均为100分,总分1000分。
“当时我们都管这个叫‘千分考’,基本上涵盖了学生高中所学的课程,考察范围跟正规高考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上述华南地区一所知名中学分管招生的副校长表示。
而考试时间则比高考更为紧张。
此前国内另一所“超一流”名校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也要考5分课程,考试时间则从上午8:30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8:00,每个科目间仅休息一个小时。由于考试时间过长,很多考生都自备早晚餐。
“那真是迎着朝阳进考场,顶着星星出考场,辛苦得很。”上述校长苦笑着说。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相关人士也明确表示,“自主招生不是你考一次我再考一次,两个成绩一叠加再录取,千万不要做成第二个小高考,不能搞得学生很累,负担很重。”
而实际上,由于部分试点高校在自主选拔初试中组织较大规模的笔试,使得学生备考负担加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