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的‘提前联系’很有必要”
尽管因目的不纯,“提前联系”导致过一些学术腐败行为的发生,但在大部分学生眼中,“纯洁的‘提前联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小杨告诉记者,因为博士生需要进行比较高深的学术研究,而这种能力通过笔试和仅有一次的面试很难看出来。
另一位某重点大学化学系的女生蕾蕾也持相同看法,据她介绍,她的导师就曾经招到过一个在笔试面试都表现得非常优秀的博士生,但因为事先没有充足的了解,导致这个学生入学后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我们谁都没想到他连最基本的化学实验都不会做”,蕾蕾苦笑着说,“完全就是死读书,会背会说,准备了好几年这个考试,但却没有受过一点正规的科研训练,要是之前多接触肯定就能发现了。”
“复试是要对他以前的发展过程和学术表现有充分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考博学生提前联系导师这件事非常正常,“博士生复试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现在的各种状况,导师不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录取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它和高考很不一样,因为高考那种仅仅凭分数录取的方式是很有局限性的,不能够了解考生的全面情况,而且考核方式也太过于简单,但是博士生复试就不能再像高考这么简单。”
关键在加强考博复试科学性
一面是考博特殊性所需要的沟通了解,一面又是有可能由此引发的学术腐败行为,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改革得从问题开始。”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认为目前的博士生复试中无论是沟通机制,还是过程本身都存在问题,“导师一个下午要与十几位甚至几十位考生见面,总给人有过过场面的嫌疑。”
洪成文指出,要想规避“提前联系”的人情因素,关键在加强考博复试的科学性。“一是应当加强过程控制,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二是要实行招生责任制,把专业权利交给专业人员,专业责任也授权于他们;三是制定援助性条款,比如导师在招生过程中如果有不当行为,甚至滥用权利,要有预防教育、法律救助和惩处等环节,保护导师是前提,当然违法者不在保护之列。”
储朝晖则认为,防止在博士生复试中的学术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形成机制。“这个形成机制首先是要公开的,不能是在小范围内选拔,而是要让大家公开检验考生的学术是否合格;其次要专业,考博复试中的导师必须有很深厚的专业功底,这样他就不会以‘万金油’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真正想做学术的人肯定会想招到一个同样如此的博士生,这样一来拉关系的情况会少很多。”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