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考博复试,如何保持学术纯洁?

2013-03-28 13:1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只要初试过了提档线,复试就看你和导师关系好不好了。”正因为“提前联系”可能发挥的作用,考博成为不少人眼里“最有操作空间”的考试。对此,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强化复试在博士研究生选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肃处置学术权力滥用和学术腐败。

  进入三月,随着各高校考博复试时间的临近,牵动万千考生心情的不单是最后的复习冲刺,更重要的,还有考博圈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联系导师。

  “只要初试过了提档线,复试就看你和导师关系好不好了。”作为北京某重点大学哲学系的博士新生,王淼对“提前联系导师”这一惯例有着深刻理解,“有些导师可以通过提前沟通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另一方面,这也成为不少人走门路、大展公关才能的舞台。”

  正因为“提前联系”可能发挥的作用,考博成为不少人眼里“最有操作空间”的考试,也让教育主管部门发出急令:日前,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强化复试在博士研究生选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肃处置学术权力滥用和学术腐败。

  原本严肃的考博复试为何会掺杂这欲说还休的人情关系?这一纸禁令能否让它保持学术纯洁?在这样的导引下,博士复试工作又该如何改革?

  “提前联系”已成考博必修课

  “不管怎么样,先和导师搭上线。”每次面对咨询考博经验的师弟师妹,王淼率先强调的总是这一条。“你不联系,别人联系了,那就叫‘输在起跑线’上。”

  准备考博那一年,每天复习完功课,王淼总要上考博论坛看看,有什么能“攻破人情”的制胜攻略。“每天都有不少人发帖求助怎么和导师搞好关系,想打探消息的、想走门路的、想展示科研潜力的、想混个脸熟的,目的各异。”

  而在两次考博失利的李凯眼里,自己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不会联系”。

  2010年,李凯报考北京某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博士,成绩上了线,却因为排名中等,败下阵来。卷土重来的他第二年笔试考了专业第一,面试也感觉发挥不错,可还是被拒之门外。“后来托了师兄的朋友去问,才知道笔试前导师就已经心有所属了,是一个在职的地方干部,只要他的成绩一过线,名额就是他的,甚至考试前导师还给他单独复习过考博题型。我们都是‘陪榜’的。”

  也许正是看过听过这么多因为“没联系而吃亏”的经历,如今,“尽己所能地提前联系”已经成为公认的考博必修课。但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达到目标。

  网友“秋风北京”在《我的风雨考博路》一文中写道,几年前在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前,她就给清华大学的导师打电话想能拜访一下,却被一口回绝,“等成绩出来再说吧!”由此而生的一声感叹,也说出了不少考博人惴惴不安的纠结,“要是大家都在等,也就算了。怕的是,我等了,别人没等,和导师早就有了默契。”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