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都是名校毕业生 寺中僧人有博士也有初中生 他们生活清苦 投身慈善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凤凰岭下的龙泉寺,据说“清华、北大学生扎堆”,被外界赋予了“清华北大分校”、“中国素质最高的寺庙”等名号。
这座寺庙的方丈学诚法师同样不简单,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个人微博“粉丝”总计46万余人,微博常以中、英、日、韩、俄、德、法、西、泰等九种语言同步更新,引人称奇。
图为龙泉寺的僧人们在学习。
带着外界的种种疑问,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龙泉寺。经过一番争取,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学诚法师及数位僧人,他们说,“清华北大分校”的名号乃外界炒作夸张而来,寺庙僧众的学历从初中到博士不等。
在学诚法师看来,大学生出家并非避世,而是“更有进取心、责任心”的表现。
3月14日,北京天气晴朗,记者来到了龙泉寺。这座千年古刹背山而建,到城区只有一班公交车,古朴的山门外,坐着两尊小石狮子,红墙已经斑驳,露出白色的底;寺庙后凤凰岭上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巨大的“道德”二字。寺内古树森森,用石板铺成的金龙桥下,流淌着一条寂静的山溪;耳边时时传来悠远的钟磬之音,寺庙由此更显清幽。
有幸在这座著名寺庙里修行的,究竟是些什么人?47岁的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告诉记者,学历是其次的,但从发心出家到真正剃度,要先经过一番“考察”。
漫长的“实习”
劳动 补习传统经典
学诚法师说,如今龙泉寺实行人才的“梯次培养”,无论一个人在俗世学历多么高、成就多么大,想到龙泉寺出家,都要按照另一套标准接受考察。
“发心出家者,首先以义工身份上山常住;然后申请出家者组班,成为准净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其中的合格者得以与僧团共住,成为净人。再按照出家人的日常作息接受一段时间的锻炼,其中的合格者得以剃度出家,成为沙弥;待因缘合适时,沙弥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至此,他才算真正出了家。”
在学诚法师看来,剃度之前的阶段,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寺院对发心出家者进行教育、磨炼、培养和选择;发心出家者重新认识自己,了解出家生活,慎重选择往后的人生道路。
考察方式很简单:劳动。“劳动,磨炼人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意志坚定又能吃苦的人,出家的路才能走得长远。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生活安逸的时代,很多同学都缺乏这方面的锻炼。上山以后,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品性慢慢得到补充和完善,也能为未来的出家生活积累很多福报。”
除了劳动,对年纪轻的出家人,学诚法师还特别安排他们学习背诵《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这些并非佛教经书,学诚法师对此的解释是:“当今社会,德育水平和人们的古文基础很差,需要事先补习传统文化,作为学习佛法的基础。儒、释、道相通。”
学诚法师并不反对僧人还俗:“出家以后再还俗的,大家会对他有偏见。我们的原则是:出家从严,还俗从宽。出家就好好出家,不出家就回家为众生服务。”
清苦的生活
没有工资,按需分配
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即心法师(应其本人要求化名)向记者描绘了龙泉寺的生活:“就像大学的宿舍那样,我们几个人住一间,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不发工资,个人不拿钱,需要的物资都可以到库房去领取,‘按需分配’。我们饮用的是山上引下来的泉水,吃的是自己种的有机蔬菜。”说起有机蔬菜,即心很知足:“能吃上真正的有机食品的人,应该很少,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相比于我们,‘在家人’倒是挺清苦的。”
即心一天只睡6个小时,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4:00起床;4:30集体做早课;5:30晨读;6:00吃早餐;7:00-7:30打扫卫生;8:00-11:00编辑校对《南山三大部》;11:10吃午餐;12:30-13:15午休;13:30-14:30集体拜佛诵经; 15:00-16:50编辑校对《南山三大部》;17:00-17:50集体做晚课;18:00吃晚餐;19:40班级内上课(内容包括戒律、《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学诚法师开示);22:00休息。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由悟法师(应其本人要求化名)说,他的生活规律和即心相似。
学诚法师告诉记者,龙泉寺订有规矩,出家人非公事所需,不拿手机、不用电脑、不上网。有公事者,可提出申请,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使用上述设备。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