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教育观察第51期:把童年还给孩子

2012-08-22 18:19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课业过重的童年-做个小孩不容易

调查发现:我国7成中小学生“睡不够”

  “做个小孩不容易!”这是我10岁女儿发出的感慨。回想孩子10年的成长,真正属于她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也仅是2岁以前。

  这并不是说两岁前没有进行早期教育,如把录音机放在腹部,让腹中的她听着比羊水好听不了多少的胎教音乐,出生后至呀呀学语时从早到晚听着不知所云的英语和儿歌,这就是所谓的早期教育,但这些对于孩子来说还只是无意识和无压力的潜意识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反抗,也会起到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

  到了三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法开始重点实施。每天在孩子的哭闹声及母亲歇斯底里的教训声中完成钢琴作业;周末不管酷暑寒冬,辛勤的父母带着被动的孩子奔波于老师家里或各学校举办的绘画、唱歌、舞蹈、书法等培训班。学龄前的幸福时光就是在这样充实和忙碌中度过。没有一个母亲甘于寂寞,说:“我就不让我的孩子学这学那,让他(她)自由发展。”

  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响应教育部门号召,就近入学。而没有花上几万元“大洋”送孩子去名校,至今后悔莫及……全文>>

  相关文章:
  · 课业过重的童年 童趣哪去了?
  ·6000儿童心里话:补课少一点 睡眠多一些

  教育观察第39期:超常教育背后的思考>> 教育观察第37期:莫让孩子成为特“困”人群>>

·早熟的童年-孩子的思维成人化和世俗化

个个都是小大人 儿童集体早熟是喜还是忧

  灰色童谣的大量涌现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我们从不同年代童谣的内容可以看到孩子思维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60年代:“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70年代:“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
  ·80年代:“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90年代:“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今天的童谣又是另外一种内容:“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

  孩子们用熟悉的内容形式,加上很多调侃因素,追求好玩、搞笑、流行、时髦。这些不再是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而是成人式的世俗和玩世不恭……全文>>

  相关文章:让孩子继续是孩子吧

  教育观察第42期:反思教育的功利化>>

·孤独的童年-做个小孩不容易

儿童节要不要给家长放假 儿童权利高于工作

  独生一代,缺少小伙伴
   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云南省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余允珠已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看到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她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我国青少年儿童中出现的“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全文>>

  留守孩子:一个成长不良的群体
  在这些孤独孩子的所有缺失中,最严重的是情感的缺失。吕绍清的调查中,80%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90%一年见一到两次,最长的3年没有见面……[全文]

  爸爸妈妈太忙不能陪自己玩
  笔者在幼儿园做了一个小调查儿童节有什么心愿想让爸爸妈妈满足。20名孩子中,提出玩具等物质要求的只有几人,大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陪自己玩。5岁的乐乐说,自己参加了幼儿园的时装表演,很想让爸爸妈妈来看自己的“六一”演出。萌萌小朋友常年在姥姥家生活,她希望能在自己的节日见到出差在外的爸爸。腼腆的东东说,想让爸爸妈妈不吵架,高高兴兴陪自己上公园

  相关文章:儿童节上海孩子很孤独 2/3家长当天请不出假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教育观察论坛

-论坛热贴-

·教育观察:谁是高校下一个自杀者
·教育观察:再谈“高等教育”--高校里的人
·教育观察:质疑我国的高等教育
·教育观察:老师你拿什么让我敬佩你?
·教育观察:大学究竟是世界一流学府还是衙门
·教育观察:看诺贝尔奖得主投生中国的另类生活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