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报道城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个是援引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内容,认为“城乡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无明显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观念更加务实、求职主动性强”;另一个是引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相关章节,认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
两个权威机构发布的结论为何有如此差异,究竟哪个结论更客观,本网记者为此进行了多方求证。
统计样本、时间段均不同导致结论差异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继栋介绍,“我们是根据近五年来,教育部七十多所直属高校报送的就业资料大致统计出来的。”
而《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相关章节撰写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春玲则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调查情况:“我们从全国3000多所高校经过非常严格的抽样,选取了12所高校。这些高校覆盖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四所重点大学,四所普通本科院校,四所高职院校。”李春玲说:“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是最低的,高职的就业率最高,其次是重点大学。而普通本科院校中,在我们对其进行城乡对比后又发现,实际上来自城市的普通院校学生,他们的就业率并不低,而来自农村的普通院校毕业生,他们的就业率低就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我们发现,各个群体中的学生在毕业两个多月后,就业率都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只有普通本科院校农村背景的学生,他们只有百分之六十九点几是确定找到了工作的。还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还没落实工作,是这样一个比例。”李春玲说。
“媒体在报道时,没有注意时间点,我们统计截止日期是9月30日,也就是大学生毕业后两个多月,笼统的说农村家庭本科生失业率达30%是不准确的。” 李春玲有点无奈。
记者同时联系了几位高校招生就业办主任,他们都表示没有专门这方面的统计或不方便接受采访,只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和学校的招办主任表示,就业有专业差异,文科专业的农村学生就业会比较难。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