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林森浩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18日上午,“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尘埃初落定,法治得彰显”的同时,网民更关注案件带来的持续社会效应。高材生变死刑犯,极端事件的背后是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伤痛。治愈冷酷残忍背后的暴戾之气,犹如驱散“人心的雾霾”,已刻不容缓。
有机会却不挽救——“我是一个很负面的存在”
18日上午,林森浩在开庭前接受了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采访,看似“淡然”的表情,却让人感到分外沉重。
“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很负面的存在。”“我会去做这么一件事,原因是自己没有把负面情绪调整好。”“有时候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经法院审理查明,2013年3月31日下午,被告人林森浩从医院的医学实验室中取出了剧毒化学品并投入了宿舍的饮水机内。同年4月1日上午,被害人黄洋喝水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案发的整个过程中,林森浩明知室友中毒后会发生什么,却一直抱着消极观望的心态。黄洋喝水时,他没有第一时间阻止;在黄洋做检查时,他没有告知中毒的真相;黄洋住进医院后,他没有站出来。“对待黄洋(中毒)这个事情,我没有去积极挽救处理。”“我一直在自欺欺人,想着这个事情早晚会过去的……”
林森浩坦言,一旦生活琐事上有不顺心或不自在,他就会很容易产生报复行为。“我那段时间整个情绪很焦躁,比如说一个同学打扰我睡觉了,就会让我很愤怒。我把这样一种行为,等同于他伤害我。既然他伤害了我,那我也伤害他。伤害别人身体这种行为,当时来说,在我这里不是一个底线。”
救死扶伤的医者,本应比常人更懂得生命的意义,但林森浩却做出了如此残忍的恶行。正是对生命的漠视,使得他一次次放弃坦白事实、救治黄洋的机会,错失了对自我的救赎。“不知道黄洋的死讯前,还想着能不能得到他父母的谅解。后来知道他死了,‘嘭’的一下脑袋就空白了,然后就什么事情也不想了。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