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文科生就业为何“更受伤”?(5)

2013-06-20 11:1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就业难,也许是工作单位本身有统一的要求,也会附加一些自己的潜在条件,比如专业、发展空间、地域、户籍、薪金等,再加上现有的经济形势,使得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比较难。”杨蕾说。 

  杨蕾说,自己不是没有考虑过基层就业,但是目前城市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发达地区资源比较集中,机会更多,“既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为何地方配套政策不能同步完善呢?”杨蕾问道。 

  “在国外,刚毕业的学生就业不一定很理想,前两三年可能会比较难熬,但是经过两三年的缓冲期之后,找工作会比较顺利。”王智勇说。王智勇建议,学校可以提供与社会相结合的培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调整预期,也可以帮学生做一些心理辅导,避免学生找工作太迷茫。同时,政府部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设立相关的创业基金。有些大学生刚毕业,找不到工作,想自主创业,但缺乏启动资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社会舆论也是王智勇关注的重点,“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都是培养精英人才,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了普通的大众化教育,社会应该放低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大学生可以适应一两年再融入社会。”王智勇说。 

  周石建议,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培养文科人才。“对文科招生人数进行调整,根据社会发展,有计划地培养文科人才。对不同学校的新增专业招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在师资、教材、实验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对长期就业不好的专业一定要减少招生,甚至可以停止招生,防止人才的重复培养,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周石说,美国目前就在减少文科的招生:2012年,哈佛人文学科毕业生占比为20%,明显低于1954年的36%。目前全美人文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6%,相当于10个毕业生还不到1个读人文学科的学生,而1966年是14%。 

  周石也建议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目前文科专业分得过细,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按大类招生,打通相关知识,使文科学生有更多的知识。如学习管理的学生,不能只知道管理学的知识,还要了解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有许多专业不适应本科生学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多招收在职人员学习,这样一方面适应社会对文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每一所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培养有特点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样是人力资源专业,有的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有的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战略人力资源理论研究上。有的学校可以重点培养中小企业薪酬设计人员,有的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事业单位的薪酬设计上。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学校有特色、学院(系)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周石说。(本报记者 张春铭)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8日第3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