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人民日报:公选校长 竞争择优

2013-01-31 10:4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1月27日,教育部负责人宣布了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新任校长,至此,教育部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3所直属高校校长——这一引人注目的事件画上了句号。

推荐内容>>教育部公开选拔三所高校校长任职人选正式公布
推荐内容>>教育部公选高校校长3拟任人选公示 均为海归博士
推荐内容>>教育部公开选拔三所直属高校校长拟任职人选公示公告 
推荐内容>>教育部将扩大直属高校公选校长试点范围
推荐内容>>50所高校党委集中换届 教育部试点公选校长 
推荐内容>>全程跟踪三所大学校长公选:大学校长迈向职业化
推荐内容>>记者亲历与校长公选零距离

  之所以引起大家关注,主要是“公开”和“竞争”。选拔经过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和面谈、民意测验、组织考察等环节,其中面试包括竞职演讲和考官提问,民意测验由教师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自主打分。

  公开选拔的大学校长通过公开的竞争,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公选的产生途径,决定了他们应该更有“底气”。这种底气来自符合主管部门的要求,来自任职学校师生的认可,来自本身的能力及自信。

  参与公开选拔者的报名条件由主管部门教育部设定,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谈由教育部主导,教育部党组讨论决定任职人选,公选出来的校长是教育部拓宽选拔任用大学校长视野的尝试,是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思维的结果。民意测验环节让教师、干部和学生三方代表参与,可以说加入了自下而上的因素,扩大了胜出者的群众基础,这个环节保障了广大学校被管理者选择自己领导人的权利。相对于被任命者,竞争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多个方面、环节的检验,公开选拔胜出者在治理学校的过程中当更加自信。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的作用愈来愈大。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就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大学校长的影响可谓大矣。人心顺则百事兴,公选的校长“各方”都能赞成,有了“得人心”的基础。

  公开选拔大学校长之举能否成功?能否为完善中国特色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贡献一策?我们还要假以时日、静静观察。毕竟,选出校长只是第一步,校长的能耐到底如何,要靠学校发展的实践检验。好在,公选出来的校长还有1年的试用期,也就是说,1年之后,也存在着变数。

  通观整个公开选拔过程,教育部的立意用心良苦,改革勇气可嘉。大学是大家的,其校长产生允许大家参与,自然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好评。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