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图书馆奇遇这位解题高手
回忆起第一次碰到古老师,曹同学至今还觉得很“神奇”:“当时我坐自习室门口位置,桌上摊着《经济数学——微积分》的书,正对着‘求不定积分’的作业题发愁。”她发现,旁边桌子上,有老师正在辅导别的同学。让她惊喜的是,那个老师给同学讲解完题后,转过来对她说:“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我可以帮你解决。”曹同学非常感谢古老师提供的帮助:“他很有耐心,不懂的地方会细细分析,那一章的内容在他的讲解下变得很容易。”
另一个周同学则讲了这样的传说:一个备战考研的师姐想请古老师指导复习矩阵知识,结果古教授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讲起,把相关的知识点系统地梳理了一遍,“从晚上8点多讲到10点多,还附带讲了近几年的考研真题,把师姐都感动得哭了。”
作为讽喻方式的“神一样的教授”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平庸的年代,但这并不代表着难以遇见“不一样的人”。譬如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图书馆里,当大学生面对高数题无从下手时,就会有一名“老师”主动上前解答,现在已有6年时间。同学们不知其身份,只亲切地叫他“古教授”。但当记者联系上“古教授”,却发现他只是一名保洁员。
潮水过后,总能看到裸泳者,同学口中的“古教授”原来只是一名保洁员,真相的起底未免令人隐约乏味,这大概也是一起微博爆料的小小追尾了。不过它依旧不能消解“神一样的教授”本身的象征意义。当学生们亲切且不约而同地如此称呼热心的老人,我们就会知道,至少在不少大学生心中,他的大学数学功底与热心肠已被肯定——大隐已被肯定隐于图书馆。
“神一样的教授”因何而红与受欢迎?不必否定,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尊重。称一名数学功底深厚的保洁员为“古教授”,它表明的是对老人知识水准的认同。但反过来说,这又是否代表了教授头衔两字的贬值?作为一种尊称,在围墙内的大学中,教授原本关乎高学术造诣与崇高师德,现在价值已俨然在严重缩水,而在更多地指向低门槛、浮躁和商业逐利冲动。对“古教授”的轻易命名,显然正是对此的反证。
一个“古教授”在成为图书馆里受欢迎的人,甚至成为他们遭遇难题第一时间内求助的对象,一切虽然看起来顺理成章,却也倒挂与背反。学生有问题应最先向谁求助?尽管我们的大学教育正在产业化与消费化,但教师也是不可回避的释疑对象。为何不求诉于教师,而相反是图书馆里的陌生人?我们很难说其背后没有一个已在隔膜开来的大学。这一点,事实上早被指出:大学学费在逐年递增,但教师们好像成了越来越找不到的人。他们要忙科研,要忙着走穴赚钱,授课也难免漫不经心。而一个热心的“古教授”刚好弥补上这所有的缺陷。
因为太过神奇,我不知道“古教授”是否还会有更多的细节被披露,但我已可以确定,“古教授”的出现与长期受追捧,恰是指向现实的讽喻方式的一种。(王聃)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