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教科书就不会教了
在很多学校进行的探究合作式的学习,仍然是在封闭的教室空间里严格遵循教科书的课程体系进行。如果尝试着不再严格依赖教科书进行教学,国内教师会表现怎样?在这次会议中,很多教师表示“自己不会教了”。
这从教师们选择的“驱动性问题”就可略窥一二。“驱动性问题”是PBL的一个核心要素,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目标和挑战感,并且和学生的知识学习息息相关。国外的经验表明,和学生们周边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驱动性问题,能更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这一点,联盟里不少学校一开始就跑偏了。一些学校选择了挖掘一座桥的历史人文内涵作为“驱动性问题”,在这些项目中,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历史名桥频频上榜,而这些桥离很多学校有几百甚至上千公里之遥。
“教科书是一个很难和学生周边的真实生活发生切实联系的体系。”梁国立评价说,“一个习惯了教科书体系的教师,当要求他从周围的环境中切入教学时,他会倾向于设立对知识体系和学习强度的要求都比较弱的教学目标。”
学生们无法围绕千里之外的桥开展有效的项目研究,需要通过实地测量掌握的数学知识成为泡影,而设计中对周边居民的访谈更不可能实现——这本是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环节。
当然,最后很多学校还是完成了任务。他们贴出了学生制作精良的手抄报,不过手抄报上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网络。这恰恰犯了错,“教师要让学生有真正的探究,而不是让他们简单地以漂亮的形式重复可以轻易获得的信息”。一份分发给教师的培训材料上写道。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在开展PBL之前,中关村三小英语教师赵宁曾进行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她让学生制作一张英文报纸,每个小组都要独立梳理单词、句型,各自认领任务后,再以手绘的形式去完成。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迸发出的主动意识让赵宁惊讶,所有人都会为了一张制作精美的报纸齐心协力。
如今,在PBL的实践中,赵宁再次注意到这一点。“PBL是从单学科变成多学科,这意味着学生们会在兴趣中学到所有的学科知识,而且来自同学间的智慧分享更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赵宁为这样的发现感到兴奋。
至于她自己,也找到了教室以外更大的成长空间。本次会议上,来自美国的专家介绍了与PBL相关的“教师领导力”的概念,包括教师对学科教学目标的统领,教师团队合作的技巧等。
赵宁一一对应后,快乐地叫了起来:“我就是感觉在这些方面提升很快!” 她这次给参会教师们做了演讲,题目是《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这样的效果正是刘可钦想要的。她表示,未来,PBL将取代现有的教学体系,成为中关村三小的“正餐”,教学大纲的所有课程目标都要包括进去。
有人担心这会对学校的考试成绩造成影响。刘可钦对学校教师们说:“为了0.2分,你们累死累活,这是真正的教育吗?”刘可钦给他们划了一条线,海淀区排第二十名,最少第二十五名。在刘可钦的愿景里,学生们为了项目碰撞、讨论、合作,考试分数将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成长。(记者 高毅哲)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