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于教师来讲,是不是该用“绩效”这两个字都是值得商榷的。很多时候一谈到“绩效”,就会容易走向功利,教师不同于企业里的工作,在学校应该更关注教学过程而非只是结果。
之前对于老师的绩效评价,总是绕不开升学率或者学生的成绩,正是教育功利化的结果。事实上,对于重点班而言,学生基础本来就好,老师可能不需要花太大功夫,就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相反,在一些普通班,学生底子相对薄弱,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多,但从成绩来看,也还是未必能比得过重点班。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用成绩来评价老师的绩效,显然并不合理。
现在,即使我们还是坚持用这样一个概念,也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观。究竟谁来评价,这很关键。对老师进行绩效考核,不应当由行政部门来主导或制定标准,而是要建立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充分听取意见,完善同行评价机制、学生评价体系,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点制定多样化的标准。整个过程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但这是必要的。我们之前习惯了由政府部门出“一刀切”的标准,操作起来固然简单,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林菁(高校教师,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我觉得教书育人这件事很多时候真的不好用特别量化的“绩效”来衡量,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即便是让学生来“评师”,大学的学生都可能会给考试最容易过的老师打高分,何况是孩子。
你只要提出一个可量化的标准,大家就会想办法往这方面用力,结果反而背离初衷。比如高校都要求老师发论文,可是审核和评估机制又跟不上,以至于问题层出不穷。
而且,老师是一个很需要尊严的职业,不是很适合用拉大“贫富差距”去激励的职业。不合格的解聘,合格的就给一个恰如其分的待遇,根据年资和课时有一些差别就可以了。主笔 宗媛媛 周明杰 张棻
首页 上一页 1 2 3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