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中小学校园足球现状调查:“破门”还需体教结合(3)

2014-06-18 11:36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相比之下,该校六(2)班学生赵尉辉就要幸运一些。作为学校男子足球队的主力,他对口直升丰台区一所中学足球传统校。“我的理想是将来能成为职业球员。”赵尉辉告诉记者,自己在“小西甲”联赛中的优异表现,让父母认可了他的天赋,支持他继续足球梦想。

  家长对校园足球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由于担心影响孩子学习以及意外受伤,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踢球。

  记者发现,除了上体育课时,各中小学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基本都安排在课余时间,如中午休息时间、下午放学后以及周末,主要是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在安外三条小学,足球专业教师对学生提出一项特殊要求:凡是成绩退步的,暂停足球训练;凡是当天未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准参与足球训练。“对热爱足球的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督促。”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黑景峰说。

  丁常保认为,要让家长真正转变观念,关键要在孩子升学考试方面实现突破。

  一些地方对此已经进行了探索。据北京市延庆县教委主任魏旭斌介绍,目前该县共有一中和五中两所纯高中,今后两所学校每年中考招生将各拿出10个名额,招收足球特长生,为足球好苗子搭建升学渠道。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体卫科科长罗晓辉告诉记者,东城区正在争取辖区内几所有足球传统的优质中学的支持,与片区内的一些小学足球特色校建立起合作关系,重点解决足球特长生的升学问题。

  至于安全问题,记者发现,校长们比家长更担心。“一旦孩子受伤,学校通常要承担完全责任。”北京市一位中学校长的话,道出了校长们的普遍担忧。

  北京市教委体艺卫处原处长王东江表示,除了现有的校方责任险,今后还将专门设立校方无责任险,“孩子运动时受伤,如果查实学校和老师并无过失,将不必承担赔偿责任,解除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的后顾之忧”。

  作为从业近20年的一线体育教师,黑景峰表示,学生运动时受伤完全是小概率事件。他告诉记者,在指导学生踢球时,教师会特意强调安全问题,并传授学生避免运动伤害的技巧,“家长和学校不必过分担心”。

  “体教结合”仍待完善

  “学生不能因为踢球而荒废了文化课。”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秘书长、人大附中三高足球训练基地主任李连江介绍说。所谓“三高”,是指道德品质高、文化素质高、训练水平高,这体现了人大附中“体教结合”的校园足球理念。

  在北京校园足球界,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可谓名声响亮。记者实地走访其训练基地发现,这里硬件设施优良,师资一流。三高足球训练基地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有120多名学生,每周一到周五,学生和普通中学生一样每天坚持文化课学习,授课的都是人大附中校本部的教师。足球训练安排在下午放学后,每天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周六训练半天。

  针对有人认为每天只训练一两个小时,中小学校园足球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球员的说法,李连江表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曾到欧美足球发达国家考察,发现国外18岁以下的青少年球员,每天训练时间很少超过两个小时。“事实上,国际青少年足球界对此早已达成共识,超长时间、高强度的足球训练属于过犹不及,不仅会消磨青少年踢球的热情,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有业内人士认为,人大附中三高俱乐部走的是专业队模式,不能算是真正的校园足球。李连江对此并不认同,但他也向记者表达了忧虑:“三高在体制之外,也在体制之内。”他表示,所谓“在体制之外”是指在体育系统之外,“在体制之内”是指在教育系统之内。“游离于体育与教育之间,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尴尬处境。”

  黑景峰认为,体育与教育可以而且应当适度结合,但发展校园足球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把球踢好,“关键是让孩子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强身健体”。

  “中国足球的希望在校园,但开展校园足球并非是一味追求‘造星’。”金志扬表示,更大的意义在于壮大足球人口,“参与校园足球的人数多了,足球人才的涌现自然水到渠成。”(本报记者 李小伟 杨国营)

  【新闻链接】

  自2009年全国校园足球计划启动以来,目前已有49个国家级布局城市、3个国家级试点县、82个省级布局城市开展了校园足球活动,参加活动学校5084所,注册学生运动员19万人,全国校园足球比赛每年超过10万场次。在校园足球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四级联赛中,青少年学生通过足球,分享了运动和竞技的快乐,感受着迎风奔跑的英姿飒爽。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