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之策
高中国际班项目将规范
针对目前高中国际班存在的种种问题,去年9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已拟定《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对于各种形式的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将进行规范,涉及招生、收费、证书颁发等内容。对于符合条件的、能够转入正常“合作办学”的要规范办学;不符合规定的,将进行清理。
据悉,该办法将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明确限定。如果中国教育机构(高中)没有实质性引入国外教育资源,只是以互认学分的方式与国外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校际交流项目、外国大学预科班、双联学位等,均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范畴。此举被看作是,教育部向高中国际班“开刀”,高中国际班审批将面临“从严”、“从紧”。
近日,记者从市教委得到证实,在今年中考招生中,将对目前公办高中、部分民办学校开始的20余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收费、招生面试、课程开设等进行进一步规范。今年不再审批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将保持稳定。
专家观点
国际班应转型非学历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我国内地的大多数高中“国际班”应该转型走非学历教育路线,将其办学应该定位为教育培训。对非学历教育的高中“国际班”,适合采取工商注册、工商监管的模式,这有助于让受教育者理解这类教育的性质,理性选择这类教育机构。
熊丙奇认为,高中国际班转型非学历教育后,使受教育者有充分的选择权,会促进“国际班”坚持国际教育规律,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而不是坚持应试的思路去安排课程。目前一些“国际班”鱼龙混杂,除了监管问题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教育者在选择时,十分盲目,不对其课程、师资、办学条件、合作资质进行充分的了解。这和出国留学中一些家长遭遇“留学陷阱”是同样的原因。
对于眼下的“国际班”问题,熊丙奇建议,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按照举办者的性质,建立不同的审批、监管机制,避免监管的缺位和混乱;另一方面,则需要受教育者理性选择,办学者、教育者秉持开放、自由、多元、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理念,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并改变家长与功利的社会现实。(记者张灵)
首页 上一页 1 2 3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