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有机会书写吗
相较于一些国人对汉字“失写”趋势的淡漠,一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汉字的热爱却令人感慨与深思。
2011年,当《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显示屏播出,用笑容形象诠释中国国家新形象的时候,中华文化的另一种古老的形象代表——汉字,也正通过互联网引起广泛关注,向世界悄然传递着中国的声音:一名外国人理查德·西尔斯潜心研究汉字,20年努力工作创办“汉字字源资料网站”,理查德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进行了整理并放到了互联网上,通过网站,用户输入不同的汉字,只需轻轻一点,每个汉字的字形及其演变过程就会清晰呈现,方便快捷、形象直观。理查德说,“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我的目标是要把汉字的字源资料放在国际网络上,让全世界的人免费使用。”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热爱和欣赏,只能让汉字最终成为一种艺术,虽博大精深,但终究是阳春白雪,只有让使用者在实际应用中领略其美好和精湛,才是让汉字保持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能够有机会拿起笔进行汉字书写的机会已经越来越有限。先不说成年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绝大多数通过电脑和互联网完成,就连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和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童拿起笔来涂鸦、记录、书写的机会都已经越来越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不少中小学推广电脑的使用,课堂上没有了黑板,老师的面前摆着电脑和投影仪,全部的教案通过投影呈现,不再书写板书。学生们人手一台电脑,通过电脑记录讲课要点,完成老师的问题、作业,与老师的全部交流都通过电脑实现。课堂上,老师没有了书写板书的机会,学生也没有了记笔记的机会。
科技的进步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讯息传递交流、数据统计汇总方便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将墨香从我们的童年、从我们的生活中驱赶出去。右手中指第一关节处被笔压出的印子、磨出的茧子,课间擦黑板引起的淡淡的烟尘都已悄悄地成为了几代人童年的记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