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体育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指出,“高身材、低体质”已经成为对中国青少年的典型描述。在潍坊举行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交流会上,一份“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体质对比”报告显示,近20年来,尽管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却持续下降。
韩国学生李进率说:“大家都很喜欢一起参加运动,虽然强度大,但觉得很有意思。”日本学生高岛说:“日本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很爱锻炼,活动形式也很随便,棒球、排球或篮球,只要你喜欢。”来自北京的体育生胡先强则表示,身边很少有同学在课余时间主动去锻炼。简短的对话表明,中国学生的锻炼意识远远不及韩日学生。大多数中国学生仅在体育课时间参加运动,而中国学校安排的每周体育课时间也少于日韩学校。
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是:上网聊天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考上好的大学之前,可以先不要体育锻炼,等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也不可能去补体育锻炼。”
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陈旭也带来了一个让人担忧的统计数字,“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近两年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加入了体质测试。”陈旭介绍,“但在过去的两年里,体质测试结果达到优良的考生是非常少的,体质测试不及格率却达到49.2%,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
为了改变中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从2007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措施,如开展“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和“亿万学生冬季长跑”等活动。虽然随着一系列措施出台,中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要真正扭转事态发展,可能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中国社会的体育观念。(本报记者 侯珂珂)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