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电影创作出现窘境,而且这种窘境还要延续较长时间,除了市场原因——缺少少儿电影流通渠道,还缺少少儿电影创作的稳定队伍,甚至没有国有少儿电影制作机构,就连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也不复存在了,令人惋惜。
出现这种创作窘境,就创作自身而言是因陷入创作误区造成的。其误区之一,是一味追求低幼化浅阅读。误以为少儿电影就是创作姿态低,把“我蹲下来对你说”当作少儿电影创作的正宗姿态,结果造成了少儿电影作品低幼化、浅薄化。既低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又排斥了成人观众群,造成少儿电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谁都不喜欢的尴尬窘境。其实,优秀的少儿题材作品既针对少年儿童,又吸引成年人。更何况,在文化消费上,大多数孩子不是独立消费群体,要靠成人引领,成人陪伴。电影《哈利·波特》的观众群覆盖世界、长映不衰是文化奇观,因为它营造了一个神奇的小孩与大人都喜欢的魔幻世界。《千与千寻》创作于日本发生金融泡沫之后,宫崎骏创造了千寻,让她去寻找自己的生命力,最后告诉日本国民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生命力。其中传递的思想,既是说给孩子们的,又是说给大人们的。伊朗大师阿巴斯的少儿电影作品,他的后继者马基德·马基迪的作品,以及巴西的《中央车站》,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这些经典少儿电影既滋养了少年儿童,也启迪与温暖成人。
创作误区之二,是重迎合轻引领。少儿题材电影创作注重少儿的观赏兴趣,注重他们的心理、情感和娱乐需求是必须的;但一味迎合,等于放弃了对孩子们的精神引领。一味强调“我的少年我做主”,一味张扬特立独行自私自利,是失误;热衷于表现时尚,张扬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排斥理想精神,更是失误。视崇高为过期美学,满足于世俗欲望,倾心书写小市民,让英雄退位,让市侩登场,让欲望狂欢,这些创作倾向不利于塑造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少儿电影创作不能一切为了吸引眼球,一切为了追求票房。比迎合重要的是引领,要培养他们健康的欣赏趣味,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启心智重在引领,这是创作者的责任。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应该成为创作者和制作者的座右铭。
面对少儿电影文化窘境,政府主管部门应该进行宏观调控。让中国孩子能吃到中国优质“奶”——能看到国产优秀少儿电影,在市场环节采取各种扶助政策和监督政策,保证国产优秀少儿电影具有优势排片比例;不能让国产优秀电影有创作无出路。少儿电影的生态环境应综合治理,中国少儿电影创作希望仍在! (赵葆华)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