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招生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背后,有条隐性的原则,却从未变过——“发现你的独特性”。
在叶笑凡看来,变化的并非美国招生思维,而是中国学生。
“以前,高分不多时,个人陈述和小作文并不如现在那样被重视。大家以为,考个高分就有竞争力。于是,都去刷分。可当全是高分时,老美困惑了,申请人的独特性在哪里?他们就去看学生的个人经历。对此,学生们就去做各种活动,丰富个人经历。现在,个人陈述中尽是千篇一律的公益活动。老美又困惑了,申请人的独特性又在哪里?于是,他们只能再次调整考察方式。”
建议一:
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美国一直崇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角度评价学生。”他说。不过,多元化的中心是,“真实的你,你之成为你的各种特质。”
可事实上,叶笑凡发现,“不少学生找不到‘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最关键的恰是,“Be yourself”。去找“自己”,发现自己,展现自己。相对于“杂乱无章的活动经历”,叶笑凡更愿意看到学生,“其他什么都没做,只是一直在观察一窝蚂蚁。”
建议二:
参加与兴趣及发展相关的活动
相对于刷高分,“气质与真正的能力更重要。”朱晨静建议,高一起,就可多维度准备。“真正去参与一些活动,而不是编造。”
活动经历,应与个人兴趣特长或是今后的专业方向相关。一位申请生物专业的学生,高二整个暑假,都在杭州动物园,观察猩猩母子。“如果他高一就去,高二继续观察做后续报告,那就更完美了。”朱晨静说。
建议三:
积累人文素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受美国高校重视。因为,“人文素养,更可见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朱晨静说。
她建议,“平时多看时政、历史与社会方面的书。”
建议四:
美东西学校、公私立学校有别
在美国,各校个性迥异。
“一般来说,东部的学校传统保守,西部的学校更开放,有创新精神。”朱晨静说。“公立学校,相对更重视申请者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能力。私立学校,则更注重申请者的特性,比如,领导力、沟通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叶笑凡透露。
“这与学校办学的资金来源有关。”叶笑凡认为。公立学校,受各州的政府财政支持,“更爱应用型的人才”;而私立学校,全赖校友捐助,“得看到毕业生今后有潜力和意愿捐助学校。”
□本报记者 高逸平 通讯员 田玲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