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关注:中职招生乱象凸显监管空白(2)

2013-09-06 12:2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民职校借“空壳”变中介

  李秀云是广东东莞石碣镇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今年,正为女儿闲在家里而焦虑的她,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高科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

  “当时的广告我还留着,上面说这家学校是‘广东省十佳优秀职校’,广东职业教育质量‘优胜单位’,只要参加他们学校的设计专业培训班,入学就能跟大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实习期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正式录用后每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而且还给缴纳五险一金。”李秀云说,她当时就相信了这则广告,给女儿报了名。

  女儿入学后才发现,这里只有一间约100平方米的房间,摆放着几十台电脑,20多名学员正在接受“职业培训”。每天只上一节课,所教授的都是最基本的电脑知识,甚至一开始就有学校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学不学不要紧,过两个月就能上班。

  两个月过去,李秀云的女儿得到的工作远非宣传得那么好,“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这样的工作哪里都能找到。这个学校无非是知道一点招聘信息,就打着学校的幌子当起了职业中介”。

  接到举报后,石碣人力资源分局的执法人员对这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并取缔了其办学资格。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每年针对民办职校宣传的检查有几十次,但仍然很难监管。“高科职业学校与具备招生资格、经过合法审批的培训公司合作,披上了貌似合法的外衣,却干着非法的勾当。这种隐蔽的违法手段难以提早发现和防范,而且被查处后还有可能改头换面再招生。”

  行政部门需举起联合监管的“手”

  在就业越来越难的当下,一直备受冷落的职业院校在就业率上实现了连年逆势增长,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今年,仅湖北就有近2万名学生放弃本科回炉职校,职校招生热可见一斑。

  职教“火”了。职业院校借势打起了招生大战,希望招到好生源,实现大发展。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混入市场,不择手段淘金挣钱,搅乱了职教生态。职教发展的大环境得来不易,不能被这些招生乱象破坏。职教人盼望相关部门联起手来,加大监管,共同为职教保驾护航。

  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副书记程彬认为,学校做招生广告无可厚非,但如果花费过大,超出学校的承受能力,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就得不偿失了。更糟糕的是,这种奢侈的方式还会导致业内恶性竞争,一些学校本不想花大价钱宣传,但害怕生源流失,也只得“硬着头皮做”。

  他呼吁,有关行政部门对职校招生宣传中的铺张浪费现象应及时制止,避免宣传中的攀比现象。“行政部门要引导职业院校将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提升自身质量与内涵上,毕竟这些才是招生之本。”

  对于“借壳招生”监管难的问题,谭晓玉认为,政府应举起“有形的手”。“近两年,国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给了市场更大的空间。以举办民办培训机构为例,在一些部门,可能两天就能获得审批手续。步骤简化了,市场活了,但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审批的‘手’放下了,监管的‘手’就要举起来。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审批的职业学校,都应该有统一的监管制度,不让其过了审批门槛就为所欲为,要跟踪监督,彻底解决政出多门、相互踢皮球的老问题。”  (记者 张婷)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4日第2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