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我们要构建怎样的校园?(3)

2013-07-25 16:24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建设多区域的校园

  学校教育是通过人与人交流来实现的,所以校园适宜小而精或区域性。

  校园如何设计?教学楼如何设计?做为学生学习场所学室如何设计?

  校园设计首先考虑便于人与人交流,然后是成本效益,实用效益。校园建设不走大而全之路,小而精更适宜。学校若一定人多,则可以实施区域性。

  考虑建多功能楼,多功能厅,多功能室。如餐厅——阅览室兼用。

  成本考虑——让楼、厅、室,设备设施利用率的最大化。如用几百万元人民币建有塑胶跑道的运动场大可不必。几百万元在学校办多少事,买图书、计算机、多媒体,做知识展墙,进行校园的绿化美化等。

  校园,一是能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时空变革,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而呈现。校园体现教师的教研方式、教学方式,体现师生互动方式,实现学生与书零距离,与电脑零距离,与实验零距离,与知识零距离。二是便于人与人的交流,即师生的交流。以我经历,一个3000名学生或2500名学生的中学,有的学生在学校读三年书,除大会听校长讲话外,根本没同校长单独交流过,没有近距离体会过校长的人文关怀。对主张办几千人或万人规模的中学,我不敢认同,我想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鲁丁斯(哈佛大学原校长)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本质上是人文过程,是要人与人实际交流的。三年,一位校长能记住多少学生,能熟悉多少学生,500,或800?三年,校长能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直接对学生人文关怀,有几人获得,500或800?我想中学校规模是否就确定在500或800学生。在我国目前如此小的中学规模,可能不现实。那末,按学生学习方便,人与人交流方便,把学校分成若干个教学区域。每个区域学生不能太多,500至800人左右为宜。若2000名学生的中学,则分成3个教学区域。较小的群体和相对较小的环境便于师生交流协作。改变过去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楼不方便学生学习,不利于人与人交流的分法。一个教学区域是相对独立的“小学校”,兼有教学、实验、阅览、运动、就餐、住宿等。如,一所高中有45个教学班,若分成三个区域,则每个区域高一、高二、高三都有。

  新高中学校发展不应超过1000人或1500人为宜。这样一来校内课程资源会充分利用,师生合作、对话、探究的新课程文化会得以实现。学生的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实现会变成现实,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会实现。

  建设数字化校园

  我们生活在网络之中,网络在我们生活之中。社会在数字化,生活在数字化。校园应该,也必需率先数字化。

  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即能教学的时代已经结束。教师上课满堂灌,一言堂的时代一定要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说课教学与媒体教学的结合;实验教学与媒体教学的结合;书中索取知识与网上索取知识的结合;图书阅读与电子阅读相结合;室内学习走向社会探索学习相结合。

  减负,是多年的热点话题。怎么减,高考改革,当然要;降低知识难度,减少知识量,也要。我想更重要的是教学数字化,只有数字化,才能集约化。

  庄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毛泽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谈到教学改革时提出“为事无域,人生有程”。这些都是解决学生“减负”问题。解决学生“减负”的办法是知识的集约化,即实现教学的数字化。

  数字化,是实现教学的现代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有效途径。如同类型数学题,在电脑里点出其典型题即可,这样既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又减轻学生题海战术之负担。当然大量阅读之后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从历史积累的文化中汲取知识不可忽视,此是另一话题。

  数字化更重要在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使现代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增“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实现要靠数字化。

  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有生命力的学校——学校为学生发展创造环境。创造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多彩自主的生活环境和优秀文明的校园环境。教师做到课堂妙趣横生,笔下文采飞扬,嘴里妙语联珠,鼠标点击七彩人生。

  在这样的校园学习生活,学生、教师身上会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国际视野与民族旗帜;现代精神与中国文化。

  (《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8日第6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