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贫富分化:象牙塔基上的裂痕?

2013-07-25 09:59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沉石 绘

  10年前,富一点的大学生一个月500元钱生活费,穷一点的200到300元。如今,前者是宝马车开进校园,后者只是将200元略提高了一点……7月22日、23日,《中国青年报》连续报道了当前大学校园中学生贫富分化导致的“校园分裂”现象。当家庭的经济资本悄无声息地通过高等教育进行代际传递,会给校园和大学生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对“知识和奋斗能够改变命运”的坚信,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

  避免大学文化被商业驱赶的尴尬

  十年前的大学生是“80后”,如今则是“90后”。在这个微妙而又传神的称谓背后,是十年社会变迁所精心炮制的一种符号形态,也是时代话语在大学校园逐渐生成并疯狂显现的文化后果。

  这十年,恰逢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关键时期,个体之间的差异逐渐凸显。由于教育理念和教育功能的根本性转变,附着在家庭之上的物质因素轻易地越过了高考这道门槛,在大学校园里扎根生长,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进一步显现,并酝酿着日后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校园贫富分化现象。

  这十年,也是消费主义文化扩张最为迅猛的十年。十年前热播的《流星花园》不知影响了多少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如今类似的消费内容充斥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十年来,消费主义文化早已完成了对校园文化与交往结构的整体性改造。

  在由消费文化所诠释的生存逻辑中,寒门子弟与富家孩子的阶层性逐渐显现,而且逐渐出现一种难以弥合的紧张关系。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家庭富裕学生获得成功的几率远远高于家庭困难学生,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消费文化改写了大学校园的文化基质,消解了旨趣、友谊、青春的真实含义,这使得校园文化深层的共同体、一体感、连带性被迫割裂。

  在消费话语的普遍侵袭下,大学表面上提供了一个个多元的空间形态,然而这些空间不可避免地携带着个体的阶层属性和身份属性。不同的空间制造了不同的交往圈子,也间接制造了各种形式的冲突形式。大学食堂、校园社团、运动空间、娱乐场所等校园空间其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许多空间完全抛弃了家庭困难的孩子,甚至演化为一种赤裸裸的“富人的游戏”,文化空间最终蜕变为一个权力空间和消费空间。

  校园贫富分裂现象的加剧,使得寒门子弟的情况或许更为糟糕,甚至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恶性循环。消费话语制造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区隔体系,限制了他们的社交范围和交往能力。由于家境贫困,他们对学习工具和学习途径的占有极为有限;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奔波于各种打工场合,校园生活和大学体验注定是“不完整的”;受到交往范围的限制,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占有能力也非常微弱,这无疑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就业前景。

  校园贫富分化不仅仅指向一种显性的存在事实,而且日益衍生出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新文化现象。其中,所谓的“逆袭”正逐渐上升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寒门出身的大学生从底层爬起,背负着沉重的肉身和异样的目光,最后在爱情或事业上成功“逆袭”,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生命之歌。现实中,寒门子弟真的很容易逆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逆袭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嘲。

  当前,应对愈演愈烈的贫富分裂现象,谨防大学文化陷入被商业驱赶的尴尬境地,大学本身必须有所作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防止因贫富分化而出现的各种对立情绪或消极情绪;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的隐性渗透和积极建构;公平开展奖学金和助学金工作,推动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等扶持计划,提供更多勤工俭学机会和社会实践平台,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走出经济困扰……所有这些,既是大学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刘涛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