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 新鲜的血液?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在乎多办一所大学、多招一些大学生,而需要的是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需要的是改革和创新的勇气。所以我们把目标定位为建成一所世界级、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学。”看着学校的筹建、成长,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的副院长赵中建感慨良多。
在这里,他们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学时,就会为每一位学生指定一名学业导师,学生在选定专业后,将选择一名教授作为他的导师。秉承教研相长的大学传统,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机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资源,学生将会有一到三个学期在纽约大学位于世界各地的教学点选课学习,开拓自己的学习视野。
在上海纽约大学,学生一半是国内学生,一半是国际学生。师资队伍也比较特别,有40%的老师全部来自于纽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联合聘用的40%。上海纽约大学通过本身招的是40%,另外还有20%是其他学校的。在教育资源上,学生可以有一到三个学期在不同小区、教学点选课学习,至少一个学期是必需的,最多可以达到三个学期。而在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里则单列出了关于中国的两个模块。
“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这样定位在洋大学身上日渐明晰。
当发现原来所有的学校都在按照同样的步调在走的时候,当所有的学校都处于一个特别稳定的结构中,大格局永远变不了的时候,一股新鲜的血液进来了。
“觉得对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秩序原来过于僵化这个秩序冲击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王烽说。
直观的显现就是学生的去向。“他们90%人去全世界念研究生,比重是15%左右进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50%以上进全世界排名前一百,基本都是世界比较好的大学。”席酉民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从一般的孩子到不一般的世界公民。”
“99%毕业的学生如果都出国留学的话,只能证明一点,就是中国未来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办学将成为国外优质大学的预科学校,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理事张亚哲的话语让人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引入一个西方体制、西方内容,就值得让我们觉得欢喜雀跃呢?”
突破 能否改变“教育逆差”?
一方面,“本土留学”有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处于教育逆差之中。
“我们还是要进一步的促进对外开放。”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有资料显示,在全国经批准设定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844个,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机构只有46所,其中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仅5所,3所还正在筹建中。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占比例很小,处于从属地位和边缘地位。
“去年出国留学人员是42.9万,到中国来留学的学生只有29万,而其中很多学生是我们政府奖学金资助的,所以这个剪刀差是显而易见的。”北京理工大学人权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成铭一直关注这一现象。他认为,教育逆差无论从哪方面而言都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利。
如何减少这个教育贸易的逆差?杨成铭说:“我们在政策和法律导向上要鼓励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水平整体的提高和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接受教育。”
但也有专家表示不同意见。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张亚哲说:“中外合作办学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能完全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完善教育体制改革,难以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杨东平表示,对外开放肯定不是解决高等教育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的确是一个可以看得到的变革途径。例如,开放对香港地区的大学招生后,清华、北大的行为方式马上发生了改变。现在的“鲶鱼效应”没有充分体现,主要是“鲶鱼”还太少。如果我国境内的中外合办大学有50所(不足本科院校总数的5%)或更多,高等教育的格局与生态便将完全改变。(本报通讯员 杨眉眉 本报记者 靳晓燕)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