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洋高考”:另一种“过河”方式(3)

2013-07-16 10:5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两年的纯美国生活会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申请大学的时候文章可以写得更具体,更有感可发。”龙子瞻依旧心心念念宾大沃顿商学院,但又觉得遥不可及,“虽然没有对中国学生有限制,但能进入这些常青藤学校的中国学生少之又少,都极其优秀。”

  去年与龙子瞻一起交换到美国的另外11名学生,还有2名与他一样留在美国读高三,其他9人全部回到国内,但却没有在学校上课了。

  所谓“没有回学校上课”,就是把学籍挂在原校,而到校外的“出国培训机构”上课,学习包括托福、SAT、个人陈述写作、申请学校准备资料等等攀上“常青藤”的必备要素。

  这已经是圈子里众所周知的“考经”。

  “我们学校一个年级20个班,但会把不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暗地里叫‘21班’。”龙子瞻笑着说,他们就是自习,然后“刷分”,每个人都起码考三四次托福,两三次SAT,不考到高分就不罢休,而且绝大部分会到校外参加强化式训练。

  “每个人寄出的资料都会有哈佛、耶鲁等‘极牛校’,为了让自己不后悔。”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一的广东男孩陈磊告诉记者,当初他的SAT考了2160分,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因为他所面对的中国学生竞争者,有的是满分。

  陈磊从小喜欢戏剧,他最终从4所大学中选择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在纽约,他可以去百老汇零距离接触自己的梦想,哪怕“这里全美学习压力排名第一”。

  相比起来,黄虹就比陈磊更关注社会现实。现在华附AP课程读高一的她希望将来可以学统计,做一名精算师或者审计师。

  与黄虹类似,小学五年级就到过耶鲁大学参加夏令营的林霖,从那时起就暗下决心:读耶鲁。林霖不到13岁就在星海音乐厅开钢琴独奏会,画技也精湛,但数理化不大好,他认为自己在国内难以找到喜欢的学校。恰好,他喜欢的建筑设计和电影编导都是耶鲁的王牌专业,“虽然太难了,但一定要试一试”。

  非应试

  书面成绩只是美国高校尤其是常青藤联盟学校录取学生的一个参考量,每个要出国升读本科的孩子备战学到的第一条“信条”就是:你不能是个书呆子

  根据2012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2年在美读本科的新注册留学生为90903人,增长7.52%,比在读研究生新注册留学生的增长率还要高。

  在国内,尖子生希望到美国读本科的人数翻番。在广东省内,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华附高中本部(即非国际部)每届约500名学生,出国留学的均在30人以上;广东实验中学高中三年中出国留学的约占1/5;广雅中学平均每届有50—60名学生不参加国内高考;在深圳,三年前有3200多人考入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高级中学等四大名牌高中,但今年只有2600多人参加高考,不报名参考者几乎全选出国,其中多数报读美国高校。

  林霖坚持是“因为自己不擅长太大压力的学习,总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所以选择逃离高考。“我不属于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选择美国,是对那里教育的一种基本信任。”因为音乐、美术、体育表现突出,被破格录入华附AP课程的林霖第一次意识到什么是“自主学习”,“这里大多课程需要思维发散,高一就要基本学完普通高中三年的数理化,压力一点不小,胜在题目有趣。”尽管周五晚上得补习物理,周日早上补习化学,周日晚上补习数学,但他认为在这里刻苦是“为了自尊”,“面对有意思的学习还学不好,那只能怨自己”。

  就连在传统教育中素来成绩优秀的王雨琳也被第一个AP暑假作业吓了一跳:读3本经济学书籍、3本历史书。“不仅都是全英的,有2本还在700页以上。”王雨琳吐了吐舌头,“每章读完还得用英文写读书笔记。”

  据了解,要在华附AP课程取得较高GPA,平均每周花在学习的时间不少于70个小时;在普通高中备战出国的孩子,每天除了应付普通学业外,还得多花起码3个小时去读英语,接触美国人文。

  “招生的人会看高中成绩和SAT、托福,最终是否录取还要参考社会活动,以及个人对自我和学校的认识。”这是每个要出国升读本科的孩子备战学到的第一条“信条”:你不能是个书呆子。

  华附国际部AP课程负责人告诉记者,申请美国高校必要的一环就是写文章,其中有一篇是你申请的所有学校都能看到的,题目是介绍你自己(Personal Statement)。除此之外,不少学校还会让你介绍一个自己喜欢并参与过的社会活动,以及你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选择这个专业之类的话题。

  因此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成为“备战”的重要一项,无法作假。

  记者走访了几所名校,如华附、省实等,他们的社团和兴趣小组甚至比大学社团更为丰富,多达三四十个。

  “虽然很累,但累得很有成就感。”王雨琳是“GIVER志愿者”高一小组长,大多数周末都在广州市内的一些医院里转,“联系医院,让我们的同学为一些来就诊的病患做志愿服务指引”。林霖就跑去流浪猫狗收容所做义工,“谈不上成就感,就是觉得自己存在好像有价值”。

  与国际班有组织的不一样,更多像龙子瞻这样的学生就必须自己出外寻找“活动”。龙子瞻回到广州后选择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做英语助教,每周两节课,“有时还会给他们弹弹吉他,教他们唱英文儿歌”。

  闲的时候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忙的时候最高纪录两天赶三篇论文,平时就攻托福、SAT,对于目前的状态,龙子瞻很满意,只是对不参加高考有点遗憾,“那种命悬一线的感觉不知道有多激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