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缘何频变脸
命题关注点由注重道德引导到关注人生思考、个性表达,到高尚品行倡导、人文关怀、生活哲思等多元格局。
很多人注意到,高考作文这几年一直在变化,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再到话题材料作文。高考作文为何频频变脸?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理念和逻辑?
“从命题形式看,命题形式走向多元化,限制由大到小。”李昌林分析认为,近20年高考作文命题大致经历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多元并存——回归“新材料作文”的变化。2007年后,材料作文逐渐回归,并超越了以往的水平。命题关注点由注重道德引导到关注人生思考、个性表达,到高尚品行倡导、人文关怀、生活哲思等多元格局。
“高考作文走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强制性、主题性命题逐渐衰微,代之以非主题性命题,所谓话题、材料作文,首先考核的是学生自主确立独特主题的能力。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这是素质的主体性、创造性,也是竞争力。二是这几年的命题逐渐从侧重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孙绍振认为,这符合世界各国高考命题的共同取向,因为不论是美国,还是澳大利亚、英国,作文命题都是理论性的,法国是哲学性质的。新加坡甚至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不能写抒情散文。把检测理性思维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曾经有中学语文教师指斥脱离中学生实际,这话恰恰脱离了中学要进入以理性思维为主的高等教育的前景。立论不但为文之本,而且是为人之本。要把学生教得像“人”,即要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启蒙思想家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看,李昌林认为:“今后高考作文改革的方向应该继续注重作文的导向性,注重作文积极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对生活思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作文的探究性,防止学生套写,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注重作文的可写性,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得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不难为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然而,高考作文改革也带来另一个话题,即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指挥棒”或“风向标”的作用,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不应该过多强调高考作文的导向作用,因其容易让师生不再关注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沉湎于解读应试的阅读作文的高分密码,甚至催生作文教学宿构、抄袭、套写等不良风气,破坏了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序列和生态,严重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南通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认为,语文教育要从根本上关注人的生命生长,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生命的色彩,用教师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而不只是教会学生应试。
不过,孙绍振则认为,作为“指挥棒”或“风向标”,高考作文改革对中学语文的导向作用是货真价实的。“能写好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雄辩的表现。当前效果不彰的原因,主要是有太多的选择题和变相选择题。如果要让高考作文这根‘指挥棒’更有威力,除了把作文分值提高,别无选择。”(记者 张以瑾 于建坤 梁杰)
首页 上一页 1 2 3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