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加码
助力自主招生及申请国外大学,优秀者获高校直接面试资格
“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得奖并不是唯一目的,体会科学精神才是大赛的最终目的。”周力军认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得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用创新的实践,在应试教育的“铁壁”上打开了一处突破口。
在今年的高校自主选拔中,教育部将招生对象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尤其是在高中课程之外的领域有创新性研究和成果的学生。这和科技创新大赛的精神不谋而合。此外,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研究经历,让他们在自主招生考试以及申请国外大学时更具优势。
“更多的孩子会意识到参加竞赛的益处。有的学生虽然没获大奖,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海外申请等方式被心仪学校录取。”周力军说。
作为北京中小学生科技类最高级别的赛事,很多高校都把比赛看成是“挖”到好生源的途径,优秀选手将有机会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中直接获得面试资格。
中科院院士、北京市科协主席顾秉林也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青少年熟悉了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步骤,初步了解了科研活动的规律,并可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无疑会对日后从事更高级的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强弱悬殊
城乡、校际项目水平差距明显,评审更看重参赛过程
翻看第三十三届北京地区中学项目的成绩统计,区县间差异很大,颇有些“两极分化”的感觉。西城区以25项一等奖拔得头筹,海淀区以22项紧随其后,东城区也有14项,但是石景山区、平谷区、昌平区、延庆县、门头沟区、房山区等区县均无一等奖入囊。从奖项累计来看,西城区共有72个项目获奖,但怀柔区仅有8项。
此外,获奖项目大多来自各区县的名校,其中高科技项目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且大多需要资金支持,难免会有些家长从各个方面“大手拉小手”地支持。而郊区县的项目则“泥土味儿”十足,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乡村和农业。
据了解,名校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期间每学期都有形式多样的科技类选修课,还有各种科学俱乐部可供选择。离高校近的区位优势,也使一些学生能够获得到高校实验室做研究的机会,享受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但郊区县的学校在师资、课程设置、科技教育氛围等方面都略逊一筹。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