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聚焦“后4%”时代 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关注焦点(2)

2013-03-28 10:46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后4%时代——

  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基本教育投入制度

  不可否认的,4%的实现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是,是否有突击的因素在里面,还需要冷静思考。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从土地转让资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教育,但是我们知道,土地财政是不稳定的,与房地产市场关系很大,未来,这种投入方式是否能够持续?从这个角度看,后4%时代,如何保证教育投入的持续,仍存在隐忧,更呼唤一个长效的教育投入机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陈晓宇提出这样的观点。

  “如果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比喻为水库,那么,今后的重点是确保继续往里面灌水呢,还是要重新规划和监测沟渠的设计和水量分配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用这样一个比喻来提出警醒,要认真思考目前教育投入的是否合理与可持续,以及在未来如何建立一个更为科学有效的基本教育投入制度。

  曾晓东认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是总量估计的结果,本身并不涉及投入和支出机制。在我国GDP增长迅速的背景下,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政策影响力,是社会对教育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各级政府成功地使用政策协调和社会动员的结果。达到4%以后,如果持续使用行政力量替代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不仅会产生机制效用衰退现象,还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对要素的不合理配置。

  曾晓东认为,在我国以往的教育事业发展中,行政力量通过社会动员和确定教育发展目标,成功地实现了对尚不成熟的财政制度的替代。然而,暂时性的替代不应也无法成为永久性替代。在支出达到GDP4%之后,还需回到稳定的教育财政制度建设和财政充足的原则上来,不断淡化对各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达到4%的审核。更要不断追问,各省应为民众提供什么标准的教育服务。

  “教育部门如果不能在短期依赖‘确保战略’的同时自觉打破对‘确保机制’的依赖,就会在未来十年逐步丧失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曾晓东指出。

  北京师范大学王善迈教授也建议,要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需要建立健全教育财政制度,以制度保障政府教育投入,避免投入的随意性。

  “经我们以2009年各省(市、区)数据的实测发现,有14个省人均GDP指标排位与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位次严重错位,其中相差5位以上的有12个省。”周洪宇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启用“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之比)考核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以此约束某些地区人均GDP大幅增长、排位靠前、但各级教育生均经费长期摆尾的现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