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转载]教育观察法(2)

2012-08-08 09:30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一)有助于课题的选择与形成

观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第一手原始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科研往往从问题开始,进而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源于问题。然而,由于人们的一切认识,包括产生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发源于观察所得到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始于观察。

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就往往善于观察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现象、问题,从中受到启示,形成教育科研课题。如有的教师通过对入学新生的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常常出现不适应性,如何使学生从不适应到适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成长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此而提出并形成了大、中、小学、幼儿园如何衔接的研究课题。同样,关于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教育的研究,也是通过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种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表现进行观察后所提出来的。

(二)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不是某个哲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而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飞跃与升华。通过科学的观察,摄取尽可能多的教育客观事实,从而为某一理论的提出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理论一经提出,其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又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此,仍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验证。

如果说,在理论的提出中运用的是探索性观察,那么,在理论的检验中则是验证性观察的运用。这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源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巴甫洛夫以“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还告诫青年,不学会观察,就永远也当不了科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了许多著作,大部分资料是靠自己观察获得的。由此可见,观察法在教育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观察法的类型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根据是否借助仪器可分成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地点可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可分为量的观察与质的观察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实际运用较多的观察方法。

(一)抽样观察法

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合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

1.时间抽样观察法

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课业负担现状的观察,在校内就选择下课时间、午休时间和下午课余时间进行观察,统计和记录这些抽样时间内在教室里作业的人数,从而做出分析判断。

2.场合抽样观察法

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个自然场合,观察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学校卫生面貌的观察,可以把厕所作为反映学校卫生面貌的抽样场所,进行观察,并由此分析学校卫生状况。

3.阶段抽样观察法

观察者选择某一阶段,对观察对象的状态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现状,可以选择期末考试阶段,因为这是检验全面安排和实施的典型的阶段。

运用以上方法,必须注意抽样的科学性,以保证观察结果能符合总体情况。

(二)追踪观察法

这是一种长期、系统、全面地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获得对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以便研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对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上,是一种实验观察类型。

例如,进行女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月经和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这就确定了在较长时间内(如一年),对一定数量女学生的月经情况、学业负担情况(规定几个统一标准)和焦虑情绪(确定几个指标的不同程度级)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这样就可以获得有关的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为研究其相关性提供依据。

(三)隐蔽观察法

在观察中,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是一通病,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观察材料的真实性。为了在对人进行观察时,使观察对象自然、放松,往往采用通过单向透光玻璃、电视、纱幕或潜视系统等等进行观察,让观察对象不知不觉,这就是隐蔽观察法,从实际条件出发,这种方法的采用还常常不具备条件,但是,这种方法的精神却是观察者应十分重视的。

(四)综合观察法

客观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成功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必须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察材料,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1.观察法的一般程序

(1)明确观察的目的意义   回答为什么观察,如何观察,要了解哪些情况,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确定观察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2)做好观察准备   搜集有关文献资料,阅读分析,为观察作好理论准备。

 (3)编制观察提纲与计划   对被观察对象进行明确分类,确定主攻方向,观察提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4)实施观察   根据提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必要时,也可对计划作调整。观察的途径主要有:①直接观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直接进行;②间接观察——参观、听课及各种活动等。

(5)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对整个观察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对资料用统计技术进行加工,得出观察结论。

四、观察研究的过程

1、明确观察的目的意义。观察者要提出研究的意义或价值,并且明确这项研究的内容(特殊行为)确实是适合观察的。并回答为什么观察,如何观察,要了解哪些情况,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确定观察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等。

2、制定观察方案。观察者要编制观察提纲与计划。对被观察对象进行明确分类,确定主攻方向,并对观察次数、观察密度、观察时间等作出明确安排。

3、制作观察记录表。

根据观察内容的特性,记录的方法有三种:⑴叙述性记录。即用叙述性语言完整地描述学生言语和活动的过程,制作叙述性记录的表格比较简单,可以根据观察内容的特点,设计时间、地点、学科、活动内容、人数、情景等必要的项目,格式要简单清楚。

⑵指标性记录。即把观察内容细化分解为多个观察项目,并规定每个项目的观察指标(如人数、次数、持续时间、等级、类型),在表格中列出要观察的项目。一份记录表格由纵横两个维度组成。一般纵向是观察对象(如学生姓名、编号)或时间,横向是观察项目。表格中的内容是需要根据观察指标现场填写的观察结果。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