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教育观察法作者:无心插柳
为什么有的教师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现象会熟视无睹呢?也许是因为太平凡,太熟悉的缘故吧!其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愿身在此山中”。假如能换个角度,用“研究问题”的意识,用陌生的眼光来观察,你就会惊奇的发现: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心时时有发现,用心事事长见识,专心路路有收获。
观察法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认识教育现象、收集研究的第一手材料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观察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观察法的概念
什么是观察?一架飞机从头上飞过,你看到了,这是不是观察?不是。因为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观察是有目的地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目的越强,效果越好。
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研究。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但是,科学的观察,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这种科学的观察,就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
所谓“自然存在的条件”,是指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于观察对象、观察范围、观察条件和观察方法作了明确的选择,而不是观察能作用于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观察法,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观察法的特点
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不是简单反射式的感觉,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研究。在观察之前,应根据科研任务,制订好计划,包括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条件、观察范围和观察方法,以保证观察有目的地进行。这样的观察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充分发挥观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并不是一般地认识现象和事实,而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观察的典型对象,选择典型条件、时间、地点,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
例如,进行某班级学生学习态度和精神现状的观察。根据观察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选择反映学习态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标(如时效性、求知欲、创造力、自强、意志力、学习习惯等);主要指标中又应选择典型指标(如时效性)以及主要二级指标,选择几个主要时间、场合等等。只有把观察集中在经过选择的几名学生、几项主要指标、几个主要时间和场合等等对象上,才有可能达到科学观察的目的。
3.客观性
即要使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过程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实。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是认识事物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学的观察就在于观察的客观性。首先,要确保观察在自然存在条件下进行,绝对不能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这样才能得到自然条件下的真实情况,否则所得到的事实材料反映反常的情况,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例如,某校对一名曾经失足的女学生进行观察。尽管失足已成为过去,又从工读学校回到原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但是,她的心灵已受到严重的创伤,对生活失去希望。为了唤起她的生活信心,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措施。同时进行教育措施与激发自信心相关性的研究。一方面绘制了为时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另一方面派两名好学生,与她生活在一起,进行一年的观察,绘制出她情绪升降变化的曲线图。在被观察者保持自然常态的情况下,观察记录了很有价值的资料。然而,由于观察者的不慎,被观察对象意识到自己被跟踪观察,一下子情绪变化的曲线就变得毫无意义,已经获得的教育效果也几乎化为乌有。观察只好终止。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好不容易,她才恢复了常态。
其次,观察要如实地反映现实情况,观察者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允许掺杂个人的偏见,否则就会掩盖了对观察对象的情况的真实反映。观察要取纯客观的态度,不许有丝毫主观的偏见搀在心头,否则,所观察的便会走样。
第三,观察要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要对观察的现象或过程进行反复的观察。一方面是被观察的现象或过程只有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观察才有客观性。对于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和过程,则不适于单独用观察法去研究。
例如,在进行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中,集中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有一个学生有洗手的异常行为。当时正是甲肝流行,该生的行为是适应卫生要求的正常行为,还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的强迫行为,只有反复观察才能得到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经过两个阶段(正处甲肝流行阶段和甲肝流行得到了控制的一个月以后)的反复观察。发现该生在每次开关教室门、收交作业本(他是课代表)、使用公共用具、与同学进行手接触后,都带有紧张的心理去洗手,并且一洗再洗,两个阶段的观察结果无区别。由此,才确认该生的洗手行为属强迫行为。通过与该生的交谈,说明他确有“明知何必反复洗手,却难以解脱不洗手就有一双肮脏的手”的心理重压。可见,只有经过反复观察,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三)观察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但是,观察法也有如下的局限性:
1.人的生理局限。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是有局限性的。这样就使观察范围和精度受到局限。人们常常只能凭感官对观察对象做出大概的估计。这样观察常常就只局限于了解表面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性的事实,这是观察法最主要的局限。
2.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为此,在运用观察法时,除了尽力提高观察法的功能,如灵活移动观察位置、转换观察背景、延长观察时间以及增加观察次数等等,以改善观察结果,另外,还要结合统计方法,对多次观察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二、观察法的作用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实验法实际是一种被控制的观察,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问卷法也需要凭借观察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产生理论假设的手段。它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不仅在收集和积累各种事实、资料和仔细观察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阶段可以使用观察法,而且在查明研究事实和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对事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把所有关于研究现象的材料加以概括和综合,在教育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的正确性,以至到最后把获得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用于实践中去,都可以使用观察法。具体说,其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