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化学学科 >

台州教学研究网(4)

2012-08-18 23:1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基本要求

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②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发展要求

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

  

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我省学生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学习掌握,建议将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中的核外电子排布内容提前至本单元进行教学。

②对夸克等不宜作过多纠缠,只要有不断发展的概念即可。

③对离子键、共价键等不必深化,必修2还要研究。

 

三、本专题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建议

单元名称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

物质的量

1

物质的聚集状态

1

物质的分散系

1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

常见物质的检验

1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

原子的构成

1

专题回顾和小结

 

1

合计

 

10

 

2、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

1)注意与初中自然学科相关知识的衔接,要把握好教学难度,确保学生的可接受性。

2)举例要适当、典型,不宜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反应实例。

3)整个专题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物质”中心,从物质的分类、变化到物质的处理(分离、提纯及检验)再到物质内在结构的研究,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整体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4)可引导学生结合生产生活中常见物质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研究物质、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是高中化学的起始部分,因此,本专题的教学过程应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领悟一些新的概念如电解质、胶体、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及同位素等,从而使他们体验探究活动过程的乐趣,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高中学习过程中知识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

 

3.实验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再适当补充一些溶液和胶体作光照对比实验,以便使学生归纳出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对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的问题不作讨论。

溶液导电性实验,可用并连装置,五种溶液同时进行,以便学生作对比观察。

从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实验,课本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相应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化学》模块中课题3安排,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决定是否将该实验提前在本专题教学中进行。

萃取实验教师课堂上补充溴水的配制过程,以便引起学生对该实验的思考。

学生物质分离(如蒸馏、萃取、分液等)的操作技能可在《实验化学》模块中再加以训练。

4、案例:物质的分散系――胶体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分类标准,可设计下列活动:

〔活动1〕教师展示三瓶样品,分别是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肉眼观察分辨出哪瓶是浊液,哪瓶是胶体,哪瓶是溶液吗?当学生对于胶体和溶液无法区分时介绍丁达尔现象。

〔活动2〕学生实验:取二只烧杯,第一个加入40mL水,第二个烧杯加入40mL热水(并继续加热至沸腾)。在第一个烧杯中逐滴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10滴,待第二个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快速滴入10滴饱和FeCl3溶液,同时撤去酒精灯。

观察二个烧杯里的混合物,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表观现象和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填写实验记录表(略)。

〔活动3〕学生实验:把实验1中的FeCl3溶液倒掉一部分,留下约10mL,往其中加入一吸管NaOH溶液,摇匀,观察现象。把实验1得到的Fe(OH)3胶体和实验2制得的Fe(OH)3悬浊液进行过滤,观察过滤后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略),得出结论和解释。

如果将探究的重点放在“胶体的制备方法和胶体的性质”,由于学生缺乏盐类水解等必要的知识基础,无法探究,教师必然要补充,不但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脱离了本课题原有的教学任务,是典型的为探究而探究。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