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起到今天,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已有九个年头。
综观九年来的作文题,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到2006年)——文化完成阶段,即命题从话题到话料均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文化现象,引导考生远观社会共同生活;第二阶段(2007年至今)——自我介入阶段,即命题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文化现象的同时,又引导考生关注自我生命存在和生命自我体验。在思路上呈现了一个重要特征:即在社会文化和自我生命之间尽情摇摆,并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2004年题是浙江省自主命的第一个作文题,指向当代文化。话料是一个宏大叙事,描述了“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状况。而话题也是一个大命题,讨论“人文素养与发展”。这是一个不错的亮相,浙江省高考作文因此崭露了自己的命题品格:关注社会,重视文化。
其后两年的命题也一样,只不过文化指向略有不同。2005年题指向传统文化,2006年题综合指向古今中外的文化。
这样一来,作为社会共同生活的文化自然就成了写作的重要对象。当然,考生也可以把大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微生活,但若非训练有素,一般考生很难自觉地实现从社会到个体、从文化到自我的现场转化。
2007年开始,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进入了一个自我介入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微调的过程。2007年的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话料中开始出现有关个体生活的引导语,对自我存在的关注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
2008年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都市”和“乡村”是一组关键词,它们分别指向两种文化,即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另一组“触摸”和“感受”,出现了自我介入的新动作——关注自我的真实的直接的生活体验。
2009年题依然是文化与自我的结合,话料是一首流行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歌词,指向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010题目与话料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题目“角色转换之间”,明明指向个体自我生存状况;而话料则描述“文化反哺”现象,对“角色转换”的内涵作了规定。
如果说前面的命题对自我存在的关注都是间接的话,那么2011年题就是直接的了。题目“我的时间”直指个体自我的生存状况,可以写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但是,话料却不失时机地对“我的时间”作了“认识自己”的规定之后,就成了富有文化意味的话题。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