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人才动态 >

福建人事人才网

2012-07-31 18:05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人事人才研究动态(第23期)

来源: 福建省公务员局        发布时间: 2011-07-12       字体显示:       点击次数:  

在《海峡人才通讯》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丛远东

  20061月,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063月,“海峡西岸”正式写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由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为推进福建新一轮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推动我省人事人才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峡人才通讯》伴随“海峡西岸”上升为中央决策而应运而生,伴随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制定实施而成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我省人才工作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力宣传者。

  《海峡人才通讯》走过了五年的探索历程,朝着打造我省人才政策和人事制度改革宣传的重要阵地、人事人才理论研讨的重要平台、人事人才经验交流的重要载体、人事人才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的目标不懈追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杂志及时刊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人才工作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论述,刊登中央及我省关于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会议精神,刊登省直部门和设区市领导文章,介绍国内外其他地方关于人事人才工作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及组织人事部门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为人才工作和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宣传支持。每遇人事人才重大政策颁布,或相关重要会议召开、重大活动举行等,杂志均通过《专题策划》、《政策解读》等栏目,及时宣传报道国家和我省最新的人事人才动态,让全省组织人事干部及时了解相关人事人才政策。《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实施办法》、《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三个政策文件和《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杂志及时组织领导和专家进行政策解读,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三)为人事人才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杂志设立《观点》、《专家论坛》等板块或栏目,每一期都刊登国家及省内外人事人才理论研究专家学者或实际工作者的相关研究文章,仅《专家论坛》就刊登专家学者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40多篇,为人事人才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直接而有效的交流沟通平台。创办五年来,《海峡人才通讯》获得了同行们较大的认可,也获得了较强而持续的生命力。此外,杂志还通过《海峡两岸》栏目等,刊登对两岸人力资源开发思考和研讨的文章,致力于打造两岸人事人才理论研讨交流的先行先试平台。

  (四)加强了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杂志从创办时起,就致力于推动典型人物和先进事例的宣传,每一期都刊登一个以上的典型人物的专题报道。从第四期开始,每期推出一个封面人物,对典型人物进行重点报道,重点宣传了10多位高层次人才的先进典型。这种做法,对在全社会宣传典型人物及其先进事迹,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拓宽了与兄弟省市同行同业的交流渠道。由此,扩大了福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及台港澳地区的影响,为推动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尽了薄绵之力。

  五年来,《海峡人才通讯》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成长,积累了一定的办刊经验,宣传成效越来越显著。对此,局党组是充分肯定的。这一切,离不开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新闻出版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省人才研究会对宣传主管部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和在座的各位对刊物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海峡人才通讯》的办刊水平与新时期、新阶段对人才工作和人事制度改革宣传工作的要求相比,与组织人事部门和人才工作者的期盼相比,办刊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宣传报道的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办刊的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省正处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对我省人事人才工作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委、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人才培养、引进、发挥作用的典型经验,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重视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人才工作实践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和指导。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五年的办刊历程,总结办刊经验,共同谋划未来,就是要以创刊五周年为新的起点,努力提升办刊的质量和水平。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一要把握办刊方向,明确发展定位。把握办刊方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我省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明确发展定位就是要突出人才这个主题,特别是要关注国家和我省人事人才工作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做好重大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工作;要深入宣传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我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创新举措,推进人事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新成效;继续关注我省人事人才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继续关注我省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人才典型,讴歌优秀人物的事迹风采;继续关注各地人事人才工作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及时发布最新的人事人才资讯动态。

  二要强化精品意识,努力打造品牌。一份刊物,要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形成品牌,最根本的是要靠杂志本身的高质量。要深入思考和探讨《海峡人才通讯》作为人事人才专业媒体的特点,赋予其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区域特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基层的思路,增强杂志的吸引力。为此,要改进宣传方式,在刊物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掘我省人事人才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加强对我省人事人才事业的深度宣传。既要使采用的稿件在内容上有深度、有分量,也要讲究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增强可读性;在刊物包装、版面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下功夫,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有所改进,有所突破,更加突出人事人才工作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增强可看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为基层服务的意识,着力报道来自基层鲜活的新闻,报道基层人事人才工作的新经验、新举措,为基层人事人才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增强指导性。

  

  

  《海峡人才通讯》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在人事人才宣传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新阶段、新起点,办好刊物任务光荣、责任重大。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将加大对《海峡人才通讯》的关心支持力度。我也衷心希望,依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海峡人才通讯》办成组织人事部门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福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组织人事干部和人才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人才成长成才成功的真诚朋友,为推动人事人才事业创新发展、为构建海峡西岸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更好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两岸部分科技园区人才政策概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一些地方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积极探索人才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聚集海内外人才,人才特区建设在全国蔚然成势。以下是两岸部分科技园区所实施的各具特色的人才政策。

  一、天津滨海新区全力打造人才特区

  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把聚集高层次人才、智力放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投入巨资积极打造人才高地。2010年,为建设滨海新区人才高地,滨海新区统筹制定一系列集聚高层次人才的系列政策。20101130日,滨海新区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正式下发包括打造人才特区、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配套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

  ,新区各单位财政用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奖励和工作运行的投入,不低于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1%。同时要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科技保险,壮大股权投资基金,试办科技合作银行,促进人才与资本深度契合。此外,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为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滨海新区将设立人才发展基金,规模为每年3000万元,并逐年增加,主要用于资助新区六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六类高层次人才包括:新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除了资助进入新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进入国家、市和滨海新区重大人才培养工程的新区人才之外,还将资助引进“两院”院士,给予每人一次性购房补助100万元。由新区推荐当选的“两院”院士,给予个人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批准引进的创业型领军人才和入选国家、天津市“千人计划”的创业人才,给予一次性经费资助300万元;对批准引进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列入“千人计划”的创新人才给予一次性经费资助200万元;对批准引进的高层次留学生人才给予50万元的项目资助。资助引进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重点行业急需人才,对其给予购房补助。奖励人才科研创新和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资助引进、招聘高层次人才活动,新区各级各类人才信息库建设,新区人才工作重大应用性、基础性和前瞻性课题研究等。

  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方面,主要瞄准新区“十大战役”和重点产业,实施包括科技人才领航工程、海外人才灯塔工程、企业人才旗舰工程、技能人才蓝海工程、服务人才港湾工程五大人才工程。未来,新区将设立“滨海新区重大人才工程专项资金”,新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不少于1亿元,并在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人才评优等方面以政策倾斜和奖励。

  科技人才领航工程。将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海洋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滨海新区科技人才供需信息库。

  海外人才灯塔工程。将围绕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健全引才工作机制,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远程供需对接服务平台,规划建设1020个区级引才基地,认真落实国家和天津市“千人计划”。

  企业人才旗舰工程。围绕打造一批行业领先、国内一流、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提升区域竞争力,以滨海新区大型国有企业和著名民营企业为重点,面向海内外选拔任用企业领导人员。

  技能人才蓝海工程。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水平推进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依托重点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服务人才港湾工程。围绕发展航运物流、现代金融、旅游会展、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新闻出版等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于家堡金融服务区、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北塘总部经济区等园区建设和功能开发,形成一批国际高端服务业中心,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人才引进对接计划。

  二、无锡新区人才特区建设

  江苏省无锡新区以占全市6%的人口、土地和资源消耗创造了全市20%的工业产出、17%的财政收入、35%的科技创新成果、50%的到位外资和进出口总额。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科技人才起了关键作用。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12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236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3万人,海外人才和海归人才3000人。在人才特区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创立新的人才运作模式:人力资本市场化、国际化、柔性化

  市场化。鼓励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创业与分配。建立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收益分配形式多元化、薪酬待遇市场化,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待遇。开发院士领衔项目,建立院士工作室。促成日本东京大学在新区建立联络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尚德太阳能“联姻”建立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并在4家区内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分站。

  国际化。构建留学人员创业平台,吸引海外归国人员创办留学生企业100多家,留学人员251人。加强干部的国际化培训,投入1000万在新加坡建立干部培训基地,先后组织7133人赴新加坡考察学习。积极为企业人才培训创造条件,园区企业平均每年安排到国内外进修的人员达15000人次,举办各类专业课程培训班超过120期。在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人才培训MALL”——新世纪人才学习广场,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培训机构15家,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

  柔性化。无锡新区对“两栖型”、“候鸟型”人才,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政策,变“人才竞争”为“人才共享”。每年举办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年会、国家高新区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委员会年会等,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指导。实行假日工程师用人制度,对急需的院士、教授、博士、专家、工程师等人员,不办理调动手续,利用假日来新区工作,推动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同时,采取短期指导、讲学、技术入股、特聘、兼职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到新区工作、生活、创业。

  2、创建新的人才集聚平台:开辟“三谷”、“三基地”

  亿元”(以海力士为核心IC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以尚德为核心的光伏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为抓手,打造“中国第一硅科技产业城”、“中国(太湖保护区)服务外包示范区”核心区、“苏南国际物流集散区”,以此进一步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

  打造创业发展平台集聚人才。新区建有国家级的软件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将建成创新载体200万平方米,8-10万名高端人才将集聚于此从事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创新创意产业园将建成200万平方米“三创”载体、10大专业园区、10大公共技术平台。

  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建成研发机构55个,其中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4个,外资企业研发机构24个。在新区投资落户的6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拥有研发、工艺技术人员近万名,其中90%为中方科技人员。

  3、营造新的人才环境:构筑宜人宜居宜发展的优质空间

  提供创业人员助跑条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投资模式。成立了创业投资公司、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设立了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区创投资金规模达22亿元,基金总数达12支,投资方式从单一的直接投资扩展为直接投资、参股基金、跟进投资、基金管理、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投资机构从单纯的国有、政府背景演变为政府、国企、民企、外资。

  营造“四尊四创”良好氛围。区、镇两级建立起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区领导与14位在区专家建立了联系挂钩关系。每年组织高级专家体检,为各类人才特别是新区发展迫切需要的紧缺人才解决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构建和谐宜人高品质生活居住环境。筹集数十亿巨资,有规划的兴建了欧陆风情街、新天地日韩餐饮街、外商公寓、留学生公寓、韩国人学校、国际教育生活社区,建造了全省第一家IC人才公寓和国际礼拜堂。此外,还将加快建设鸿山新市镇和太湖国际科技园创意生活城等六大国际生活社区,建设200万平方米高档生活住宅,为各类人才提供最佳的生活居住环境。

  三、深圳人才特区战略

  20115月,深圳出台了《深圳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深圳人才资源总量要达到500万人,比2010年增长40%,结构更为优化等人才战略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开放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良好环境,引进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突出的各类优秀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发展、产业转型、人口调控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力争经过十年努力,逐步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把深圳打造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创新活力,最优创新环境、最具国际氛围的人才“宜聚”城市。

  《纲要》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深圳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的“五大战略”和“九项重点人才工程”,其中,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探索建立的人才特区战略排在了各项战略的首位。深圳首个人才特区将率先开展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人才政策法规、人才服务体系和人才综合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探索创新。人才特区将探索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薪酬定价机制;完善人才股权激励制度;推动出台配套政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产区交易平台,促进发展“金融+科技+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人才与国际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试行便利的外籍人才永久居留权制度等等。

  一是实施人才特区战略。积极在前海探索建设人才特区,主要包括:鼓励探索具有引才竞争力的薪酬定价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创业孵化机制;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试行便利的外籍人才口岸通行制度、永久居留权制度等,条件成熟后推广到全市。

  二是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地,进一步加大国际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积极打造人才引进和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吸引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性总部和创新创业中心;进一步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力度;规范发展出国留学中介市场;设立国际合作研究专项经费等。

  三是实施人才市场化战略。加大人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加大人才市场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著名国际猎头公司、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深圳设立合资或分支机构;推动本土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化发展。鼓励用人单位向市场购买人才派遣、猎头、培训等服务。充分依托市场拓宽人才创新创业融资渠道,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四是实施人才区域合作战略。深化与港澳台人才发展合作,加大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力度,共同打造专门人才培训基地;以“深港创新圈”为载体,鼓励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合作,探索共建共享的有利于区域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建设深港技术创新合作基地,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人才合作步伐,重点深化“深莞惠”区域内人才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人才合作。

  五是实施人才载体支撑战略。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创建优势学科和优秀国际化科研教学团队;加快筹建中国(深圳)大学联盟;鼓励境外知名高校来深办学;积极构建研究型人才载体;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落户;加大力度扶持国家生物基因库建设;加快构建创业人才成长扶持体系。

  四、珠海横琴新区将探索构建接轨港澳的人才特区

  

  根据规划,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于20091220日奠基动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对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实施管辖,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的建设借进横琴之机“造笼引凤”,如开放科研基地等,推动澳门、澳门周边,甚至横琴岛周边的地区经济发展。

  20115月,横琴新区出台关于派遣人员的管理、考核、福利、招聘等四项新规,规范了新区派遣人员的薪酬待遇和薪酬制度。通过对派遣人员薪酬待遇等的规范化,建立起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用人机制,目的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横琴还将出台关于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计划,吸纳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横琴的开发团队中,探索构建与港澳接轨的人才特区。

  五、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人才政策

  国道以及日本的筑波三个高科技园发展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硅谷模式为蓝本发展起来的。多年的发展,新竹科技园对岛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高科技园是产学研联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通道,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助于园区内技术知识资源的储备和增长,从而促进了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新竹科技园区附近即是台湾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交通部”电信研究所等等诸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台湾主要的科研和教育中心,科技教育实力雄厚,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园区附近有电子、电机、玻璃、纺织、机械及石化等较好的工业基地,这些工业部门普遍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些都为新竹科技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大学和科学院所在园区内设置了太空图书馆、同步辐射中心、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晶片设计制造中心、高速电脑中心、交大内之毫微米元件实验室等高科技重点实验室,成为园区技术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后盾。园区里面企业的科研开发骨干,愿意到大学去授课,经常参加大学的研究教学活动,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研究课题有百分之八九十来自园区企业,研究人员也喜欢在园区的公司里就职甚至是自己开公司,这样形成了大学及科研机构与公司之间的亲密交流,有利于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2、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创业

  年,新竹科技园累计从海外引进高科技人才4500名。到2009年底,园区从业人员中博士2244人,硕士30959人,二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1%

  3、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

  在充分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基础性配置的基础上,新竹园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同业公会、企业经营协进会等团体,以协调和满足高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在整体上增强高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在初建园区的最早4个项目中就有3项分别是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培养岛内新一代人才、教育与科技园相结合以孕育未来的科技人才。新竹科技园非常重视人才培训,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为区内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与此同时,园区注重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人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否则撤消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园区经常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介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园区员工的技术、管理素质,还经常举办各种研讨会,以提高企业高层主管人员在制定和执行企业经营策略、竞争策略、市场开拓策略等方面的能力。近10年来,园区派往外国公司和在园区内进行培训的科技人员达5000余名,在园区行政预算中每年有200多万美元用于培养技术人才。

  4、鼓励创新研发

  政府设立多项科技资助资金,举办创新产品评选,颁发创新产品奖,提供“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鼓励产品创新和研发。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成立以来,每年对创新技术研发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额的20%以上,已成为园区科技产品提升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园区资助技术创新开发的资助额最高可达每项计划所需经费的一半。凡是进行与创新产品有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从事防治污染及节约能源的研究,从事开拓市场或改善管理技术的研究,提高产品质量或生产效率的研究计划,都给予奖励。厂商每年都可以向园区管理局申请50200万元新台币的补助金用于产品研发。近来最高补助金已提到500万元新台币,且奖助面更宽。园区还准许园区内外厂商合作,共同提出研发计划,申请以借贷方式奖助。当园区企业的研发费用超过过去5年的研发费用的最高余额时,20%的费用可从该年度应付的所得税中折减。凡厂商投入研发经费占年度报表营业额15%,将由此项经费拨助5%。政府对高科技企业大量无偿的投资是新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件: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