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享课程建设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
2013年10月下旬,教育部在浙江大学召开了关于研讨课程的会议。教育部拟考虑建设“两个200门”共享课程。第一个200门课程是把各个“985工程”高校最有特色的课程集中建设,并能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另一个200门就是由各个相关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具体学科组建大型跨校的集成创新课程。
1. 共享课程创新建设
共享课程的创新建设是涉及共享课程目标与架构设计、教学团队组建、课程内容建设、技术平台搭建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
(1)课程目标与架构设计。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这门课程要让学生收获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决定路径,既然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一定要转变仅仅教授知识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一般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而针对学习对象不同需求,可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组合。课程框架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学科结构的具体内容。以“大学物理”为例,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磁、原子、电子、近代物理等多个专题。其次要考虑到学习对象的差别,理科、工科、文科的学生对知识侧重点的要求会有所不同,难易程度也会不同。总而言之,课程设计并非只是建立单一的一门课程,而是建立学科课程体系,有的是交叉的,有的是根据不同要求整合而成的。
(2)教学团队组建。要进行科学的框架设计,需要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和板块划分然后各大板块的教学团队进行分层设计,最后再落实到每个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复旦大学“半导体物理”课程为例,这是微电子和物理学专业都会开设的一门课程,但两个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会有不同。例如:物理学专业注重半导体基础方面知识,特别是量子力学方面的特性,较少涉及其在晶体管等器件方面的应用;而微电子专业中更侧重实用性,但缺少基础物理方面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此,微电子专业和物理系两个“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团队从2010年冬季开始经反复讨论后,一致同意组建跨院系校级课程教学团队,由笔者任总负责人,蒋玉龙教授负责微电子方向课程的相关事务。
(3)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是共享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设计上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更要注重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共享课程的在线视频内容需基于原有视频拍摄技术进行再创新。视频课不是简单地将原来上课的45分钟搬至网上,而是要基于教学问题将原有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段视频,每段时长10~20分钟为宜,以确保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每段视频基于学习问题录制,讲解推演要清晰。尤其要注意的是,视频是面向网络学习群体的,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教师正面对着自己上课,而不是让学生觉得自己正在观看教师如何给别人上课。
除了精心制作上课的视频外,还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建设,要以视频、动画、文献、计算机模拟等多样化手段精心配备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多,还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在线的知识卡,和视频章节相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自学效果。
学习评测也必不可少。为及时检查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推动学生进阶式学习,视频中需有测试题库。在一个片段、一个章节、多个章节完结时,相应测试题库能及时弹出来供学生回答。只有答案正确后,方可继续下面的学习。测试题库应包括片段测试、章节测试、系统测试,题目类型以选择题为主,学生可自主评判解答。
教师还需给学生布置线下作业。形式以开放主观试题为主,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能力。题型以计算题、思考题、讨论题为主。通过此类题目,让学生思考、深化、拓展视频所学内容,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
(4)技术平台搭建。共享课程网络平台是基于互联网,师生都希望有好的应用体验,需有强有力的技术平台的支持,具体来说:
教学设计上,要能提供在线教程设计,视频拍摄标准,具体拍摄、剪辑、加工、制作等技术。
技术支撑上,要能保障网上学习畅通,平台互动功能强大,要能开展课堂直播互动。
教学互动上,要便于网上学习、交流和讨论,记录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教学管理上,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学生学习主动性上越来越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平台一定要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进度问题,并提供一些督促的支持。
2. 大学物理的个性化学习进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包括多个步骤。
(1)明确目标。学习的关键是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追求并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网上构建不同的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组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网上自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掌控学习进度,保证学有所获。
(3)自我测试。通过网上测试,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进程。
(4)互动讨论。网上单独的个性化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多的问题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答疑解惑。对小组讨论未解决的问题要提交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
(6)考试总结。学习的过程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要通过考试来检验。整个的考试、考核、总结应该是对学习掌握情况的全面、全方位的衡量,而非简单以一个分数作为考试评价结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