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兼顾“科学”与“公平”
转专业是高校中所存为数不多的利益寻租地,在一所“211”工程高校任教的李吉(化名)告诉记者。他同时跟记者反映,自己认识的学校一位普通教师可以通过关系运作让自己的小孩由该校的二本专业转到一本专业,然后再转到一本专业中的学校王牌专业,这来回一转高考分数要相差约100多分。
“我认为转专业首先应当遵循平等的原则,学科性质不能差别太大,转专业首先考虑平等,其次才是兴趣,一切要按照规范来做。”李吉告诉记者。
虽然很多学校的规定已经很明晰了,但是在具体操作执行中,由于是内部的“家务事”,因此并不是那么严格。“转专业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人为可操作性,我所在学校对转专业有明确的规定,修满一年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可以申请转。前提是不能挂科。当然,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挂科了或者错过时间,但还是能在二年级下学期结束的时候转成功。”陈杰对记者说。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寻租,或者新的不公平,很多学校对转专业进行比较严格的限制,这也让转专业变得并不轻松。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皇甫越曾对调整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析。除了对某学科很感兴趣而没能就读的学生,“还有一类学生转专业是建立在各种复杂的‘功利性’考虑之上”。
一份调查显示,就业前景好坏是影响学生转专业最主要的因素,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5.6%,其次是父母偏好,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4.81%,也就是孩子要听从父母的想法,个人兴趣爱好因素对学生转专业的影响仅排第三位,占总人数的12.34%。
周丛照告诉记者,中科大在刚实施完全放开自主选专业的时候,学校和院系都曾有过担心,会不会出现“热门专业”申请者爆棚而“冷门专业”学生大量流失的现象?
“很多学校专业之间实力差别比较大,他们之所以没有放开转专业的扣子,是害怕个别院系遇到‘逃兵’多而‘投奔者’少的尴尬。这样会带来教学的混乱”周丛照说。
“学生转专业的主要阻力是转出的专业担心学生走得太多,转入的专业接收学生的能力有限。”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员周凌波告诉记者。
以理工类专业为例,理工类专业特别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实验操作器材成了抢手的物件,原来没有实行转专业之前,这些器材对于教学来说可能绰绰有余,而转专业之后,由于人数增多,器材会不够用,正如复旦大学某教授所述:如果原来这个专业32个人,但是转进来一个人,实验器材不够,校方也不可能为了这仅有的一个学生特意去采购一套器材。如果学校资金充足,会再采购一些设备仪器,但若是学校资金不足,就只能让更多的学生共用一个设备,这样的教学效果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不佳的,也就是说无法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李学兰告诉记者,宁波大学之所以对学生转大类有所限制,除了管理上的难度,比如,宿舍调换、学籍管理等因素,主要还是受限于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队伍,热门专业的生师比有的已超过18:1的办学要求。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