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大学转专业“无间道”(3)

2014-10-28 14:34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宁波大学教务处长李学兰告诉记者:“宁波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学生按大类录取,一年级进行大类学习,一年后根据‘志愿+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其间第一学期结束后同学可以申请转大类,转大类的条件根据大类的冷热程度,转热门专业需受成绩前15%的制约,转一般专业没有条件限制。”

  为了选拔适合该专业的学生,除了符合“硬性”条件,学生还要通过相关测试与面试。首先是转专业要得到双方院系的同意,特别是院系和专业之间差异大的专业转起来难度大。“如果转入的专业是比原专业更好的专业,接收方也可能会限制转入的同学。如果转入的专业是比原专业差的专业,接收方希望转入,他们会说,只要原学院放人就行。但如果在原专业排名太靠前,原院系不想放人,如果太靠后,转入院系不想收。”曾经成功实现转专业的陈杰(化名)告诉记者转专业所经历的苦衷。

  “我们当时感觉学得很杂、很空,各个专业的课程都涉及一点,比如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等。大家感觉学校拿我们这一级同学做实验。许多当时进我们专业的同学都是高出一本线三十分左右的同学,但大家却找不到学习的价值、方向和动力。”谈及转专业的原因,小陈说出了同学们的普遍困惑。

  很多学校规定,文科专业的学生不允许向理工科转,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不能转入普通专业。转入的学院要组织基础学科和专业知识的考试;在本学院内转专业,或者转入冷门专业,相对容易一些;一些比较热门的院系对转入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名额也少;文科学生转到理科或者工科专业难度会更大,反之亦然。“当时我们学校经管学院每年虽然放出几个转专业的名额,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并没有成功转到经管学院的学生。”张佳告诉记者。

  有些学校转专业门槛很高,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是如此,还有很多学校基本实现了专业自由选择。

  中国科技大学从200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专业的创新举措。该校本科生入学后至少有三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进校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院或学科类;二年级的春季学期可以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分流,有接收条件的院系申报计划,由教务处向学生统一公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申请;二年级及更高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均可个别申请转专业。

  该校还规定,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转专业,所在院系不允许“设卡”。院系即使想卡也卡不住,因为只要学生提出来,另一院系同意接收,教务处就直接将学生的“关系”转到相关院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首要体现。”中国科技大学教务处长周丛照告诉记者。

  江苏省淮海学院东港学院明确规定,学生高考被录取的专业是虚拟专业,进校注册时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专业。第一学年的教学不细分专业,而是按大类进入相应的文科基础平台和理科基础平台学习。第三、第五学期每个学生都可以重新注册专业,不收转专业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里,东港学院学生还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同批次专业学习,在毕业时按其所学习的专业进行毕业资格审核。

  虽然实现了专业自由选择,但中科大教务处处长周丛照对记者坦言,中科学大的做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高校,由于中科大本科生规模小,专业多集中在理工科,各个学科实力差别不大,因此可以实现专业自由选择,同时可以激励院系教师提高课堂质量来吸引好的学生。这种做法对其他学校并不一定适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