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3)

2014-07-15 22:02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通过分析可知:在师生关系定位方面,大学生与高校教师都存有积极期待,对于师生交往的意愿都很强烈。在这种前提下,谁先迈出师生交往第一步变得至关重要。

  实际上,师生间关系的疏离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渐发达,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渠道学习社会文化,这种社会文化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导致教师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含义日趋单一,年轻一代不再对教师有依赖感和神圣感,从而使得大学师生关系出现疏离。对这种关系的变迁,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的独立性的增强,教师不应该对此感到失落,而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多元化的学习渠道,通过知识传递以外的人性化师生交流方式来拉近师生之间疏远的关系。

  3.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与教师基本没有交往,大学师生总体交流频率过低,交流深度也有待提高。

  如上表所示,虽然前4个选项的选择比重之和达到了62.1%,但是,仍有约三分之一(32%)的大学生选择了“我和老师基本没有交往”。从前4个选项分别的比重来看,师生交往中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帮助(27.7%),而给予的理解和激励较少,这表明当前师生交往的频度和深度均有待提高。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剧烈的甚至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极端师生冲突往往都具有个性,其引发的背后通常会有独特的诱因,不具备必然性和代表性,这也驳斥了坊间一度传闻的“师德沦丧”“师生关系恶劣”观点。相比较而言,师生间关系的疏离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4.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在愿意接近和反感的对象选择上具有相似性,但均表现为被动形式,期待对方先迈开师生交往第一步。

  大学生最愿意主动接近和沟通的教师是“性格和蔼可亲的”(50%),其次是“对学生比较关心的”(18.4%)和“学术水平高名气大的”(16.4%)。其中,性格和蔼可亲占到50%,这仍然体现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期待教师性格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能够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学生们也已经接受并且习惯于这种被动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师生交往对于教学,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另一方面,大学生比较反感的教师是“学术水平差、不专心做学问的”(35.6%)“对学生漠不关心的”(23.8%)“过分关注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的”(19.8%)。我们也可以从反面看出,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师德操守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与其交往。

  调查所示,高校教师最愿意交往的学生是“爱思考、爱提问,敢于主动质疑的学生”(85%),其次是“性格活泼,愿意主动沟通的学生”(56%),勤奋、认真,传统型的学生也比较多受到教师的关注(39%),分析这三项,我们不难看出,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还处于被动状态,倾向于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

  教师关心学生,与学生进行交往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而非出于学生的要求,但是学生的反响会影响到教师的热情和信念,在教师的努力下,有的学生会有所变化,但也许有的顽劣的学生永远不会转变。教师应当扭转这种“被动等待”观念,充分理解师生交往的意义,并且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参与到师生交往当中来。

  5.大学生日常交流最多的教师与期待与之交流的教师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差,交流愿望没有充分实现。

  大学生日常与之交流最多的是“班主任或辅导员”(42%)和“专业授课型教师”(30.7%),他们期望与之交流的教师是“专业授课型教师”(48.3%)和“班主任或辅导员”(20.9%),现实与期待有一定的偏差。

  我们可以推断出,大学生期待与高校教师有高质量、较为深入的交流,但实际上,与大学生交往最为频繁的是班主任、辅导员,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无法满足学生的交流愿望。当然,这也促使我们健全班主任、辅导员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快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使班主任、辅导员能够成为连接专业教师与大学生的纽带,促进双方的深入交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