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中国文学的殿堂
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教授亲身经历了当代文学近30年的重要成长。“我当时看到这一拨作家,感到一种深深的激动。我比他们虚长一两岁,那时候读博士,读他们的小说,确实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刺激。他们给了我很大的一种推动,莫言、马原、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等人的小说,让我受益匪浅。那个时候,批评家写一个作家的东西,作家会很感动,作家和批评家之间有一种良性的关系,那种感动并不是说互相感激什么,而是一种为了文学的感动。我记得,当时余华和格非他们一起谈孙甘露的小说,北村到我那里会谈苏童的小说、余华的小说,我觉得这是那个时候非常可贵的一个方面。而且,当时像《收获》杂志的程永新先生、《人民文学》的朱伟先生等这一批编辑,对当代文学立了头功。他们把这些作家的小说命名为小说就了不起,像孙甘露的《信使之函》在《收获》上被程永新称之为中篇小说,这是中国编辑史或者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印记。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一件事情,甚至是一个历史之侥幸。所以,我个人觉得回想起那个时代,这批作家提供的是一种历史的挑战,他们和编辑一起,和我们做批评的一起,感受到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裂变,这个裂变就是要对我们已经形成的文学体制进行一次强大的挑战。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让他尤为欣慰和感激的是:“我觉得现在北师大是真正中国文学的殿堂,有莫言这面旗帜,有张清华这么能干的干将,有北师大这么多的同仁热情的努力,确实,它对今天中国文学的推动功莫大焉。”
2013年5月,作家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北京师范大学借机成立了国际写作中心,邀聘莫言担任主任,旨在将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国际交流、作家培养等功能融为一体,鼓励更有创造力的文学环境、更高水平的文学教育和文学交流。该中心设立了入校作家制度,同年11月,贾平凹先生成为首任驻校作家,如今,又迎来重量级驻校作家余华。
前耕不断,再奏新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作家劳马(马俊杰)对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传承道出了自己的感慨:“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成立时间很短,但你感觉它的历史很悠久。北师大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学传统,由此显得这个事情很连贯、很漫长。虽然中心成立时间很短,但他们却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像今天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学活动,当然,也有着莫言老师这面旗帜插在这里迎风飘扬,这让我们羡慕和嫉妒。但顶尖级作家们与北师大有这样的天然联系,是因为过去那个传为佳话、写进历史的北师大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研究生班,没有它就没有今天,我们不得不用十分钦佩的目光向北师大及其历任领导致敬。北师大对文学的呵护、热爱确实为我们其他高校树立了榜样。一所大学由于有了文学的存在,它才更像一个大学的样子,离开了文学很难说大学像个真正的大学。所以,作家的到来、文学的到来,会使大学增加很多光彩,升起暖意与光亮,它的意义怎么说也不为过。”(记者 齐林泉)
首页 上一页 1 2 3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