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余华入校仪式的文学同行们,对其在文学中的成长和影响进行了梳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对中国文学的冲击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莫言和马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余华、苏童、格非甚至孙甘露,还有北村。”
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从文学史角度对余华及其代表的“先锋的道路”进行了阐述:“先锋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道路。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30多年的文学,从《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到《班主任》甚至到张贤亮的很多作品,是一个体制意义上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真正开启变革的道路是1985年前后,就是寻根文学和新潮文学登上历史舞台之际。1988年《钟山》和《文学评论》杂志联合召开了一个会议,正式提出先锋派的概念,主要是指1985年崛起的,后来在批评界比较固定的是指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这批人。从新潮文学、先锋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真正走上了变革的道路。”
由于莫言和余华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标志性身份和北京师范大学一次次责无旁贷地承担自己的文化使命,在中国现代文明进程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化影响与日俱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