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难在哪
智库改革关键在去行政化
虽然在民间智库、国际智库的双重压力下,官方智库的改革大幕已经拉开,但张震认为难度很大,“倒逼转型未必能真正伤筋动骨,解决不了去行政化等体制机制难题”。
具体到国研中心的改革,体制机制就是最大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坦言,“我们感到最关键的是体制机制问题。中心面临的很多挑战从根源上讲,就是体制内管理和建设专业智库的关系问题。”
该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则具体指出纠结所在:受行政化制约,研究机构和智库应有的学术激励得不到体现;人才利用、进人机制以及汇集和利用国外人才资源难度大。
除了国研中心是公务员管理,其他官方智库很多都是隶属于某个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张震告诉记者,“我们首要的是让领导满意。课题项目争取过来,我们也想独立研究,但是经常有政府部门的人暗示我们,他们领导希望的方案是什么样的。不按领导的意思走,课题就通不过。长此以往,还谈什么学术能力、研究能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也撰文提出相同问题,“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提供的政策建议不可避免地会掺杂部门利益。”
此外,事业单位对应行政级别,上升渠道狭窄,“从科员到副处,这一步就挺难,升到正处更难。智库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竞争,但刚毕业的学生只能是科员,每个月才挣两三千块钱,还看不到晋升希望,怎么可能留住人才?”张震说,他所在的社科院虽然地处直辖市,但至多能招录到国内高校的博士生,而国际智库却是高层次海归云集,“前不久,院里一个所长和一个副所长都跳槽了,损失不小,但没有办法”。
如何改革
不同智库建竞争平台
官方智库到底如何改革,探索正在进行。例如今年1月,甘肃省社科院联手白银市政府,组建了白银分院,甘肃省社科院院长王福生说,成立分院就是要打破现行的行政级别体制,在分院试行新的人员管理模式、激励机制。
国研中心的改革已经酝酿了3年,据了解,该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内部改革方案,涉及“人如何组合、课题怎么做、内部机制如何调整、人才怎么调动起来”等人、财、物各个方面,但从去年11月起,方案一直在内部讨论。
尽管如此,一些民间智库人士认为,一段时间内,体制机制障碍不能解决。但即使维持现行体制,官方智库也能有所为,最终还是要靠成果说话,要站得高更要看得远,才能有竞争力。
张震认为,对比民间智库的表现,官方智库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屡次公开发布错误预测,更降低其声誉,比如2008年金融风暴爆发和影响就看走眼,认为其不会影响到中国。在房价问题上,一些官方智库更是屡判屡错,不但影响政府决策,同样影响到社会公众。
民间智库政通境和节能研究所所长付华辉认为,“让官方智库克服体制障碍、有所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依据市场规则,由官方组建一个公开透明的竞争平台,明确招投标标准和规则,不论是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都要通过这个平台拿课题拿项目”,他建议,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以率先试行这样的平台。
多次参与中央文件起草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也有类似的智库公开竞争想法。他对新京报记者说,选择不同的智库同台竞争,不但能提高智库的竞争水平,同时能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水平。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