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调查称58.6%受访者赞成职校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2)

2014-03-25 10:08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66.2%的人支持协议学校合作开设辅修专业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会带来哪些影响?调查中,48.0%的人认为可以为学生发展带来更多机遇,43.6%的人表示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41.9%的人感觉可以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39.1%的人认为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综合型的劳动者,28.6%的人表示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终生学习氛围的养成。

  在学分互认的具体做法上,66.2%的人支持协议学校合作开设辅修专业共同培养学生,55.3%的人提议开展校际学生交流,49.6%的人赞成跨校选课。

  不过,调查中也有20.3%的人认为,这一尝试会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与操作上的困难,17.6%的人认为这可能影响职业教育实现就业为导向的目标,13.4%的人担忧这会降低高等教育的学历含金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国外,继续求学和直接参加工作这两条不同的教育路线,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分得十分清楚,每个学生在做出选择时,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将走上哪一条道路。但在我国,因为教育体制仍旧处在转轨过程中,专业课程设计、人才要求的设定都不够明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学分互认在具体操作时,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在我国,学分互认机制已经被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不少高校打破壁垒开始了联合教学的尝试。然而,本次调查显示,42.6%的受访者对此并不满意。

  记者了解到,湖北省自2001年起在7所本科学校间开展了联合办学。学生可以在7校间跨校选修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就读于武汉某三本院校的周宇(化名)告诉记者,他很想去武汉大学选修法学专业,结果发现联合办学的学校仅限于一本重点院校。“普通院校的学生无法受益,这无疑会限制我们在学业上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有:“存在学校层次限制”(51.6%)、“互认地域有限”(42.1%)、“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41.6%)、“互认学分的课程类型单调”(35.8%)、“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29.3%)、“只能跨校选修不能转校”(20.1%)等。

  70.3%的人感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依旧存在

  本次调查中,70.3%的受访者感到当下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依旧存在。

  汪健发现,同样的个人能力,同样的薪资标准,用人单位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校毕业生。他认为,现在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非常多。“安排工作实际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能否被分配到满意的岗位上还要看机遇。不少同学从职校毕业后只能进入流水线车间,不仅工作枯燥,地域还十分偏远。不仅如此,职校的部分教学内容会过时,实用性也不强。电工证、焊工证、二手车评估证、绘图证等初级证书,实际花钱就可以买到。”

  “国家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能更好地激励广大劳动者主动提高职业技能,也会促使社会无技能、低技能的劳动者,以成为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目标和成长通道。”陈宇认为,社会要保持稳定,就要形成“纺锤型”而不是“哑铃型”的社会结构,让劳动者,特别是劳动者中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这对于形成稳定的社会格局有着重大意义。

  张静援引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说明:“德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招收学生并不多,社会更多地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招收技工也多从职业教育中吸收生源。德国的教育理念可以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启示,即教育的目的不仅培养精英,而是培养具备社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真正实现教育的平等。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让毕业生快速具备进入职场、适应社会的生存技能。”

  职业教育毕业生应当怎样获得更好的就业发展?调查中,63.5%的受访者呼吁各用人单位破除学历歧视,60.3%的人建议职业教育学生积极提升专业技能,51.9%的人期盼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导,40.5%的人希望职业教育学生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