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说
观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两个维度
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当前,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观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处境。
第一个维度:同一坐标中的差距
第一个维度是把我国大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放在同一个坐标中来观察。这一坐标主要包括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和世界大学排名的国际比较。从这一维度来观察,我国大学发展水平大致好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学,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逐渐缩小,一些大学初步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条件。
教育水平的国际比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公布“人类发展指数”。2010年以来的新指数由3项指标构成,即人均期望寿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人均受教育程度(由2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和5岁人口期望受教育年限加权生成)。1980—2013年间,我国这一指数从0.407的低水平组跃至0.699的中等水平组,在187个国家中排第101位,其中教育指标排位要略高于经济指标排位。
高等教育水平的国际比较。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为3325.2万人,稳居全球第一。同年,毛入学率创30%的历史新高,在联合国教科文数据库中,高于同期中亚、阿拉伯、西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持平,尚低于北美和西欧、中东欧、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位居世界平均水平。但根据国际高校联盟的2012—2013年全球高教体系排名,在采用衡量高教体系的资源、环境、国际连通性、产出等质量组合性指标后,我国在50个国家中排到40位左右,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世界大学排名的国际比较。近年来,各种各样、见仁见智的世界大学排名层出不穷。尽管这些排名榜都有过度关注大学绩效尤其是关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成果的偏向,多少有些忽略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质量和社区服务推广等方面的成就,但总体来说,我国能够进入前200名的大学不足10所。这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外部竞争压力。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一些大学初步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追赶世界平均水平的步幅明显加速。如果基于国际学术标准,少数研究型或综合性大学在许多学科领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学甩在后面。但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科技创新体系、产业技术层级和吸纳就业能力等方面还需持续改善;在高教体系内部以及高教体系与外部系统之间,制约运行质量、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因此,我国大学要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难度上也不容低估。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