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在2004—2009年,一直与QS公司联合发布世界大学排名,自2010年开始发布新版“THE排名”。“THE排名”的指标体系分为教学(30%权重)、研究(30%权重)、论文引用(30%权重)、国际化程度(7.5%权重)、企业经费(2.5%权重)共5个方面13项指标。其中,“教学”指标主要评估大学的授课和学习环境,具体包括与教学有关的学术声誉调查(15%权重)、师生比(4.5%权重)、博士学位与学士学位授予数之比(2.25%权重)、师均博士学位授予数(6%权重)、师均办学经费(2.25%权重);“研究”指标主要评估大学研究的密集程度和卓越程度,具体包括与研究有关的学术声誉调查(18%权重)、师均研究经费(6%权重)、师均论文发表数(6%权重);“论文引用”指标主要评估大学研究的影响力,只设近5年标准化论文引用率一个指标;“国际化程度”指标主要评估大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学术合作水平,具体包括外籍教师比例(2.5%权重)、外籍学生比例(2.5%权重)、国际合作论文比例(2.5%权重);“企业经费”指标主要评估大学的知识转移、创造社会生产价值情况,即通过创新、发明、咨询等方式帮助企业,只设师均企业资助科研经费一个指标。
“ARWU”,顾名思义,主要关注大学的学术成果。它采用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具体包括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10%权重)、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20%权重)、各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20%权重)、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20%权重)、被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20%权重),以及师均学术表现(10%权重)。
我国大学在排名中表现如何
虽然世界大学排名并不能代表和说明一切,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近年来的排名中分析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的表现。
从近些年的“QS排名”和“THE排名”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几乎一直位列前200名。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路领先,均在50名左右,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声誉调查得分很高,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另外,近3年来,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也有不俗表现,均有进入前400名甚至挤入前200名。这说明我国高水平大学越来越受到国际高等教育界关注。但从世界范围看,除了美国、英国等老牌教育发达国家,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都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纷纷推出各自的重点建设计划。面对这种激烈竞争,我国大学仍需再接再厉,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从近10年的“ARWU”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入围世界500强的大学从2004年的8所到2013年的28所,这种增长反映出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学术表现上的进步。具体而言,我国大学在国际论文总量指标上的表现最好,部分学校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百强大学的平均水平。但整体而言,我国大学在国际学术大师和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等方面,与世界百强大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主任 刘念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