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明担纲:“不能慢啊,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
很难给李学勤的身份下个准确定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还是文献学家?似乎是“十项全能”。可他给自己的定位始终只有一个: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者。
实在是不想让已到耄耋之年的李学勤太过操劳,也心疼这些为清华简而来的人才,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总是反复叮嘱:“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
但是,李学勤的脚步丝毫慢不下来。他急的是,能在自己精力更旺盛的时候,用扎实可靠的报告,给逝去的历史、现在的同仁和后辈的学者一个交代。因为按照现有的速度,清华简的整理工作至少需要15年,所以他总是希望,“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
李学勤说,“我们必须充当好‘历史关键的链环’”。“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愈发渴求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又将怎样走向何处。从这个意义来说,历史就像是若干碎片,发现得越多,复原的可能性就越大。清华简选择了我们,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就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
“我们的工作成果,最主要的不是我们写什么论文,而是整理报告;写整理报告目的不是给出什么结论,而是提供研究的基础。”李学勤反复强调材料乃天下所共企,“清华简是属于所有人的。”
他看重的,还有茁壮成长起来的古史研究新生代。王国维先生曾说:“‘古来新学问起,大多源于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通过清华简这个新发现涌现出来,我们希望未来能培养出更多致力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年轻学者。”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来自历史,同样来自现实。
“前两天我跟法国高等师院专门研究术数的汉学家马克吃饭,还没坐下,他就着急打听,新一辑整理报告什么时候出来。”一句“为了这一辑,我们已经等了四年”,让沈建华和整个清华简研究保护团队心中腾起更足的干劲,“美国、日本专门开了学习班,攻读清华简;芝加哥大学正准备把第二辑译成英文……”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90年前,《华盖集》开篇,鲁迅先生这样说。
斗转星移。如今,这个时代的重担落在了李学勤和他的同仁们的身上,“爱国需要读史,一个国家想真正崛起、想站起来,就必须要正视他的历史。”李学勤说。
让历史告诉未来,自信的中华文明正用扶疏的枝叶向世界展现旺盛生命力。
又一个清晨。李学勤和他的团队再次坐在那张熟悉的长几前。第四辑将要呈现在世人面前,先人们的智慧杰作又多了些可供探究的发现。同时,第五辑的释读工作已悄然开启。依旧是满满的日程,依旧是谦逊的态度,曾经留白的历史在他们手中重现,但他们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也仅仅做了一点基础性的工作。”
当历史清晰重现的时候,写进历史的,还有中国学人对待历史、对待学问、对待真理的态度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记者 丰捷 邓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