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记"清华简"研究保护团队:追索中华文明的根脉(3)

2014-01-07 11:05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刘国忠的工作日记,记录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忆。“7月15日,竹简运抵清华。由于学校已经开始放假,便计划在暑假只进行基本维护……”“7月16日,竹简看上去与刚到时没有什么区别,一切正常。”“7月17日,在浸泡有竹简的4号器皿内,工作人员感觉到粘在竹简表面的一些白色粉状物面积似乎有所扩大,而且似乎变得更白;7号器皿内也有一些类似情况,但较轻微;个别器皿中还有一些异味。”

  为了抗击极易损毁竹简的活体霉菌,李均明、赵桂芳、刘国忠带领年轻的博士生马楠,与化学系的老师们一起,几乎放弃一切休假,开始了整整三个月的抢救性清洗保护。“竹简在墓葬中泡了2000多年,就像开水中煮熟的面条,轻轻一碰就断裂。一些污物又在竹简表面形成一层坚硬的外壳,很难去除。有时一人一天只能清理一枚简。”说起那段艰苦的日子,李均明反倒一脸幸福,“越累,越兴奋。这不正好说明简是真的,有谁能造假造出几千年前的污垢?”

  还有更繁琐的。“把所有清华简的原大照片一条条剪下编号,然后比对、归类、编排、缀合,最后把这些照片分成若干篇,每篇的前后顺序也要基本排定。”李守奎至今难忘和同仁们一起“用2500块碎片做拼图”的日子,“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泡在库房外的大工作室里。”

  可文物库房的开放时间有着严格限制。“每天早上八点开门,七点半刚过,大家就开始在楼下转悠。均明和桂芳老师住得最远、到得最早,60多岁的人了,为了错开早高峰,每天4点就起床出门。门一开,三步并作两步往楼上跑。要是谁拼上一片,准保大喊一声‘拼上啦!’,别提有多得意!”早已在学界成名的李守奎说起这些,手舞足蹈,“最可气的就是下午五点关门。谁都不愿意先走,使劲跟管理员赔笑脸,‘就剩一点了,就剩一点了,弄完就走’,直到把人都惹急了,才肯走。”

  “我让他们去远一点的食堂吃饭,更可口。可他们就是不肯,舍不得耽误路上那点时间,老是在附近对付一口。”李学勤一脸心疼。

  李均明带领学生贾连翔与美术学院的老师一起,承担了清华简全部的照相工作。最初,竹简上留下的水珠使拍出来的照片有无数反光点,根本无法看清竹简上的文字。怎么办?经过上千次实验,他们发明了“饱水拍摄法”:在每片竹简上,用最精巧的喷雾水壶先喷上一层薄薄的水雾,然后在水里再进行照相,这样照出来的照片极为清晰,简上的文字一目了然。这一发明已在简帛界得到广泛应用。

  苦吗?累吗?枯燥吗?

  “当然不!”沈建华答得斩钉截铁,“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个发现又有可能改变已经定论的历史。遇到清华简,简直是上天的恩赐,我们怎么这么幸运?”

  艰苦备尝却不知苦为何物,探索文明脉络的征程上,这些一生痴迷读简爱简的学者留下了最美的剪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