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要分数"异化大学师生关系 人情社会主动用资源?(4)

2013-10-08 11:1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学生认为人情社会就该主动利用资源

  在记者采访的大学生中,反感“要分行为”的学生竟然只有一两个,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这是正常现象,可以理解。

  崔明威认为,无论是“求不挂”还是“求高分”的现象都很正常。“事实就是这样,中国一直都是一个人情社会,绝大多少人考虑的都是个人利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大一时刚开始接触这种现象,崔明威也曾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见得多了,他的思想发生了松动。他回忆自己在上初、高中时,也会有一些同学主动跟老师接洽,以博得老师好感,有些家长为让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会给老师送礼。

  “如果我因为没有找老师而挂科,其他人找老师则拿了高分,我肯定不会反感,这是我自己不主动,我该后悔的是没去找老师。”崔明威说,他认为,找老师的学生,其实是在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他认为,学生向老师求情、送礼,与向官员行贿同理,即使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多少作用,但不行贿就会焦虑不安,感觉会被人挤掉,只有行贿才能让自己心安。

  他举自己的例子说,“同理,广播站有些小朋友跟我走得很近,我有资源就会首先想到他们。对于那些不愿意搭理你的人,你肯定也不愿意照顾他。所以,只要你自己不主动放弃和老师接触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争取到这样的资源。”

  浙江大学的王睿发现,“要分”行为随着大家年级的升高,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大一上学期,班里很少有人这么做,“后来不知怎么就传开了,也没人觉得找老师要分是多么可耻的事情,跟风的人也就多了。”

  王睿了解到的老师中,愿意给学生加分的,以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老教授则相对比较严格,认为放纵反而是害了学生。

  “要是遇到固执的好老师,即使送礼也不会放你过。”崔明威说,“首先老师会反感你,其次他们认为放你过其实是在纵容,只会让你继续堕落下去。”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对所有学生负责

  “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找老师要分数都是不对的,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黄伟迪老师说,“老师这样给分,有违考试的公平性。”

  他也承认,这种行为在高校里已成公开的秘密。“想要禁止,实属不易。这样的情况多是师生双方私下的交涉,除非学生投诉,外人很少知道。学校即使要监管,也无从下手。”但对他自己而言,但凡听到与期末成绩有关的电话他就立即挂掉,或者直接拒绝,很多学生都在他那里碰了壁。有同学评价说,黄老师“滴水不漏”。

  对此,黄伟迪说,“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老师主观评定的,因此老师更要公正地衡量学生的表现,给出其应得的分数。这不是人情问题,而是教师的职业操守问题。希望老师每给学生一分,都要慎重思量。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对所有学生负责,而不是只满足部分学生的不合理要求。”

  李历却认为,反对这种行为的人太过绝对了。“人与人的交往肯定带着某种目的。师生相处,最开始肯定是有求于对方的。”他跟许多老师关系都很好,基本都是从向老师请假、问问题、探讨大学生活和就业方向开始的。但他认为,“交流是相互的,这个过程也会逼着你进步。”

  崔明威也认为,“跟老师交流的学生成绩肯定不会差,你有和老师交流的谈资,最起码对这门课要有一定掌握。”他举例说,如果你跟一个历史老师交流,而你根本就不懂历史,那肯定是无话可说的。

  刘凡一直对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的一段话感触颇深:“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

  在四川大学从教20年,他看到师生关系在慢慢异化,“要分”现象则是这种异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他建议大学生,不妨真诚地与老师探讨课程、生活、社会问题。“摒弃分数的干扰,少一些利益的纠葛,师生关系会纯粹很多。”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