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要分数"异化大学师生关系 人情社会主动用资源?(2)

2013-10-08 11:1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要分的学生,大多对学习投入不够

  之所以有那么多学生热衷于“要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分数直接影响着评奖、评优、保研、出国、转专业、做交换生、参加夏令营等。

  一门课的分数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对余飞班上同学网开一面的那位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考试的试卷都会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来改,老师每给学生一分都要有依据,否则就会被视为评卷不严谨,要受处分。但他也承认,问答题和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固定,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因此这部分评分受主观层面影响较大。评卷时,他也的确在这些问题上稍微放宽松了些,“我的题目出得灵活,难度有点大,所以对学生宽容些也是应该的。”

  相对来说,期末考试成绩可协调的空间不多,而涉及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论文、课间交流的印象等多个方面的平时成绩,其浮动区间则掌握在教师手里。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在受访者中,“避免挂科,拿不到毕业证书”(70.9%)和“想把成绩拔高,为评优、保研、出国铺路”(66.1%)是“要分”行为的两个主要原因。

  在有过“要分”经历的山西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崔明威(化名)看来,找老师要分的学生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做社团或学生会工作的,经常跟老师打交道,在学校里人脉很广,也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二是申请出国或忙于实习、创业的,没有太多时间用于学习;三是窝在宿舍、网吧里,整天打游戏的。前两类人对分数的需求很高,第三类人只求“低分飘过”。三类学生的共性,都是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不够。

  “对于前两类人,老师大都有‘惜才情结’,会很给面子的。找老师的学生,也大都是明白这个道理。”崔明威说,而第三类学生,如果单纯打电话求情,老师一般也不理会,通常为了不挂科,这类学生会更多地把脑筋花在如何作弊、求同学照顾上。

  崔明威就是“第一类人”。他在校学生会和广播站都担任干部,并负责所在学院的不少实践活动,活动在宣传和评比上给学院带来实质性帮助。学院的分团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因此也都认识他。当他成绩不好时,如果是不太了解的老师,就直接找团委书记,通过他的人脉让那些任课老师放自己过关。

  “老师觉得我是个人才,因为做学生工作而耽误了学习是可以谅解的,不会让我这样的学生因为挂科而拿不到学位证。”崔明威毫不避讳,“学生工作做得好的人,都很会为人处事,毕业之后很有发展空间,一点也不比那些‘学霸’差。”

  经常“套磁”的学生会受到照顾

  在“前两类人”中,用心的学生都会在平时就注意和老师“套磁”、搞好关系,这样便能更加轻松地避免不挂科或者拿到高分。

  安徽大学电信专业的陆旭(化名)就是如此。虽然经常逃课,但他却在这方面颇有心得。一次做大学物理实验时,老师抽不出时间去接上幼儿园的儿子,他立刻瞄准机会,自告奋勇地帮老师把儿子接了回来,博得了老师的好感。期末考试后,他提出请老师吃饭,先是懊悔自己没好好复习,可能考砸了,又委婉地表明自己不想挂科的想法。老师尽管批评了他几句,但最终还是给了他70分。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