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教师会变成演员、助教
作为4门课程授课教师之一,有着18年教龄的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教授邓辉一开始却对“慕课”持坚决的抵制态度。观看了一些国外的开放课后,他觉得“慕课”的形式使教育脱离了其本质——将老师变成了演员,每一堂课都像一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课程设计成了影视制作。
的确,国外名校的一些课程已经不单单是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是由制作团队录制,布景、灯光、授课教师的形象都经过精心设计,甚至会使用提词板等道具。
因此,不同于其他3门上线课程,邓辉的《世界文化地理》选择了不在演播室里录制,而是由课堂上的实时录像剪辑而成,在讲台下,坐着真实的三四百名学生。
推荐内容>>内地首批全球网络开放课程将上线 北大公布七门课
推荐专题>>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
“教总得有对象吧,要不然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讲。”在邓辉看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碰撞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也会使教师不断产生新的奇思妙想。这些都是“慕课”所不具备的条件。
他认为网络课程仍然只能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学生在课上漏掉或者没听懂的知识点,回去可以通过看视频来弥补,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他也承认,“慕课”可向更多的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这一贡献,是无可非议的。
更多的青年教师却持相反的乐观态度。陈江就觉得,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未来讲课的教师就应该是演员,课程应该由制作团队或公司精心设计完成,一分钟都不能浪费。“面向几千、几万人讲课,为什么要一个人奋斗?”
他认为,适应这种模式的教师会脱颖而出,不适应的老师则会沦为配角,变成助教、辅导员。而今后,现实的大学课堂会更多地承担讨论课的功能,学生先观看视频,与教师面对面的宝贵时间则用于讨论、交流。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也认为,随着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发展,今后教师的教学重点会从知识的讲授转移到引导学生的讨论上去。“现在的教师花了95%的时间在讲课上,效果只有5%,还不如让他去看视频,可能比听你讲课的效果要好,如果有不懂的还可以倒回来听。”
陆昉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他曾在自己的半导体物理课的一个章节教学中,尝试采用学生课下看视频,课上分组讨论、大组汇报,全班交流的方式,结果收到了良好反馈。学生反映“比以前累多了”,但在对知识的掌握深刻程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上都有显著的提升。他正在试图和其他老师一起,把整门课程都设计成这种模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