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工作者传统的词典里,我们赋予了“教育”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当压力一旦过度,我们全然忘记了目标,说教便成了全力以赴的常态。当我们不去发现学生们身上那些充满希望的幼芽,“育”也就没有了对象。
终于有一天,在十一学校,教室成为学科的领地,每一位老师都有了自己的一间学科教室,教室真正具有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强调环境育人的力量,然而,作为教育最直接的环境——教室,在育人系统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总是被忽略。
终于有一天,在十一学校,教室成为学科的领地,每一位老师都有了自己的一间学科教室,教室成为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从图书、挂图到药品仪器,从作品张贴到学习方法介绍,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当师生共处这样一个环境的时候,他们发现,过去只能靠嘴和耳朵才能进行的学习,今天变得生机盎然,尤其是当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与网上游历来得如此便捷时,学习也变得好玩有趣。
还是过去那间同样大小的房子,为何给学习带来如此重大的改变?教室里为何萌发出如此的力量?其实,我们不过尊重了学科学习规律罢了。
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着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在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必然的学习生态基本特征。而学科教室的建设,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依据学科学习的规律装点环境,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听说并重,学习生态自然平衡而和谐。
教室的力量还来自于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不一样的个性,温馨、深邃、静谧、梦想、追求、压力,成了教室不同的主题词。于是,有着不同需求的学生便有了不一样的去处,当然,需求也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改变而改变,于是,选择也就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
教室的力量还因为同伴,那些相约自修于同一间教室的同学,有的因为相同的志趣,有的因为共同的目标,有的因为相互合作,有的需要比肩竞争,他们因为各种缘由走到一起,却因此创造出相互影响的教育情境,这些本来的受教育者,却在不自觉间成为一种创造学习氛围的教育资源。
曾经在传统的学校里做过一些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10个地方。教室,这个学生天天呆的地方始终不见踪影,今日,当我们进行同样调查的时候,已经在学生喜欢的前10个地方里发现了教室的名字,而且,学生写下的已经不是一间笼统的教室,它带有斑斓的色彩和鲜活的性格,这样的教室才真正具有了教育的力量。
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利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来平等的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所谓不见树木,只见森林,同样被传统教育习以为常。
每一年,学校都会迎来新生,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多或少地闪烁着些许个性的亮光。然而,在教育者的内心,却早已确定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主张,希望几年之后,通过殚精竭虑的努力把他们变成一个模样,让他们全都变成“好”学生。
然而,那棵树与这棵树并不一样,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则需要在河边茁长;有的习惯于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经营森林的大自然无法关照千姿百态的树种,于是,只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但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利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来平等的学生。如何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发现每个学生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为之搭建合适的成长平台,提供丰富可供自主选择的课程,则是他们自我发现的前提。中学三年都没进过实验室的学生,如何发现自己成为科学家的天赋?埋在题海里的学生,怎样判定自己是不是手巧心灵?所有的计划都由老师安排,所有的活动都由别人主宰,永远也不敢肯定自己的领导才能。只有当学生在高端数学里感受到智力的挑战,在科学探究实验中享受不尽的乐趣,在戏剧课的舞台认可自己的领导韬略,他们才有可能萌生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在不一样的生态环境里,那棵树也才有可能变得不同于这棵树。
发现那棵树,需要教育者的胸怀。如果没有求变的思维和宽广博大的心胸,我们很容易像那个西方神话里的魔鬼,让每一个人全都躺在那张一样大小的魔床上,把他们锯得一样长短。有时候,因为敬业,有时候因为热爱,反而纵容了过度的教育力量,学生身上刚刚萌芽生机的枝枝杈杈,常常被过早地冠以“旁逸斜出”而扼杀。
发现那棵树,需要去除校园里的权威。尤其传统行政班的管理模式,极容易造就位高权重的班老大,尽管我们的班主任都来自于最优秀的老师,但是,由于过度的责任如高山压顶,情急之中很容易使出浑身解数而用尽全部的权力,于是乎,班集体很容易一统天下,成人与学生在地位悬殊的较量中很容易把教室变成一言堂。
其实,责任并不在于老师,机制使然也。
只有当学生在内心深处明确地认定自己不属于任何人,并且可以在许多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时,他们才真正长大——
如果有人问选课走班对学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学生会说是归属感。
其实,做过班主任的老师大都清楚,从组建起一个新的班集体,到形成一个有着凝聚力、向心力的团队,往往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既要智慧与汗水,也需要耐心与等待。当这样一个结结实实的集体形成之后,每一位学生在其中很容易固化已有的角色。有时候,由于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则往往在不同程度上侵犯甚至剥夺了集体内的个体利益。表现在班集体管理中,以牺牲学生个人发展为代价的大量一刀切行为往往成为常态。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的其实是团队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选课走班,对我们的教育追求是一次机遇,如何使学生在融入10多个教学班集体的过程中,既是每一个团队的一员,又不再是班集体的附庸。在这些集体里,协同合作是为了集体中的每一位个体的成长,凝聚力与向心力既来自于每一位个体的境界,又为了最大限度促进每一位个体,这样的集体才能使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高度统一。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