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中国大学生“就业焦虑”透视(3)

2013-06-20 18:22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成功之道教育集团董事长张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生从校园走上职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薪酬、行业选择、发展空间等缺乏清晰定位。

  大学生职业设计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只在30%左右。

  “如果及时做一个自我澄清,职业方向明确,就业的机会肯定会多。”张冉说。他说,香港从小学教育就开始做“我是谁”,以后在不同阶段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清自我,增加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

  “否则,个体遇到问题总是外归因,甚至造成人格障碍,这也是一个当今社会烦躁、焦虑的原因之一。”张冉说。

  解决方案

  需刮骨疗伤做“大手术”

  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路径,尽管专家们给出的方法不一,但他们的核心观点一致:必须重塑大学生的就业观。要做到这一点,国家须在多方面动“大手术”。

  李宝元认为,教育必须回归本质,那就是让学生“成人”。因此,教育须分层次,各级教育应各负其责。基础教育属于公共服务,应由政府负责投入财力,彻底解决上学难和教育均衡问题。大学教育则应该是个人的事,属于市场范畴。现在的大学就像80年代的国企,占有着大量公共资源,但却不能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产品。

  “所以,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李宝元说。“从现在开始,国家不再给大学拨款,看学校能不能活下来?”他说,“一定要相信学校的自我发展潜能,相信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要走群众路线。”他强调说。

  孙凤则主张,大学教育应按学科分类,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如,有些学科是基础学科,偏向理论,可以通过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而有些专业,偏向操作,就应考核就业指标。

  孙凤认为,改变学生的就业观,需要淡化体制内、外的差异。要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给大学生就业一个流通的渠道,让他们对未来有所希望。“否则,如果把他们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可能会让他们走上社会的反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应再推迟退休的年龄,挤占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孙凤说。

  李震也认为,从当前看,应抓紧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平台,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创造就业机会,如社区服务等。从长期来看,应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体制内、外严重分化的现状,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体制,建立起职场之间的流通渠道。

  张冉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必须从根上抓起,从小学开始,进行“教育创新”,把心理学教育全方位植入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等核心要素。

  “一个人有了这些要素,就业就是个体选择的问题。”他说,从宏观经济上看,行业有朝阳和夕阳之分,但对于个体来讲,就没有这个区分。他举例说,宗庆后卖矿泉水同样可以做到亿万富翁。

  “有了这样的理念,北大学生卖猪肉就不会成为新闻。自己做选择,知道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张冉说。

  谈到如何植入,张冉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把心理教育落到实处。劳动部这些年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咨询师,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就可以直接实施。“花这些钱,比花在什么地方都值得。”他说。

  “如果真做到这一步,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张冉说,“人际沟通、团队精神、责任心、目标,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正能量。”

  “有了这些,我们才敢说,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希望在教育身上。”张冉说。(作者:王劲松 杨琪)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